童书的世界何以“倾斜”

童书

  波兰的《地图》、美国的《神奇校车》、法国的《不一样的卡梅拉》、日本的《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近些年,国内的童书出版持续繁荣,但除了曹文轩、秦文君、杨红樱等少数名家的原创作品,孩子们的书架上摆放着的大多是引进版图书。当下,用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创作、出版更多反映中国人的生活场景、思想情感的童书,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国内出版的美国童书《神奇校车》

  什么样的童书才好看?家长的选择当然很重要,不过,关键还在于孩子是不是喜欢。如果孩子翻一翻就放一边,或者说,在家长的诱导、引导、指导下,勉为其难地亲近一下国产童书,过后依然捧着引进版童书津津有味地读、不厌其烦地讲,结果还是一样的。此种“强制性引导”,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产与引进畸轻畸重的问题。

  这些年,我给儿子购置了相当数量的童书,一开始也并无畛域之分,国产童书与引进版童书都有,想着也应该让儿子从小了解脚下的这块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毕竟,无论是从传统文化,还是从民族情感,亦或是从地理风物等等,都有必要打一点“童子功”,在生命的初始阶段多一分“同情之了解”,“吾国吾民”嘛!

  而当我一页页翻开这些童书时,很快就察觉到问题的所在,发现自己还是“想得很美”,太主观,先入为主了。

  其一,国产童书普遍存在教化大于浸润的毛病。我不是反感教育,也不是不接受某种必要的教育,但是,如果我们的童书完全无视孩子的心理感受,以及接受程度,而总是搞一些空泛、虚浮的灌输,未免简单化了。很多时候,孩子们更习惯从微观认识世界,而不是一上来就将成人世界的东西传递给他们。不客气地说,即便是一些国内的名家,往往也严重缺乏童趣,笔下的人物多是一些“小大人”,难以进入孩子的世界。

  其二,部分国产童书中呈现的传统文化也与现代世界有些隔膜,很难获得孩子的共鸣。传统文化当然是中国人的精神所在,但也应该把故事讲好,有些已经明显不符合现代理念的东西,该“断舍离”的一定要有甄别,决不能原样端给孩子们。在一个日益多样化的时代,传统文化也该与时俱进,而不能继续株守过往的观念与意识。即便是享有盛名的台湾版《中国童话》,小朋友接受起来也并容易。

  比如,同样是讲励志,《不一样的卡梅拉》涉笔成趣,将探险、成长与趣味溶于一炉,孩子就会快乐阅读,并从中受到教益,而不会感觉到枯燥乏味。还有《丁丁历险记》,里边的知识点并不少,但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很好的与故事结合在一起。

  其三,国产童书在对外部世界的讲述时也缺乏精细和准确,往往过于粗枝大叶,没有细节,没有趣味,没有体贴。花儿是怎样开的,为什么每一片树叶都不相同,小动物是怎样生活的等等,都应该有细致的描摹。像经典的《神奇校车》,书中的探索精神、想象力以及对每一个领域的透彻了解与精准刻画,至少国内还无人能及。事实上,在“赚快钱”思维导向下,也少有人去下那番功夫。

  其实,国产童书并非完全做不到这些,像江苏出版的期刊《东方娃娃》往往会令人耳目一新。遗憾的是,与引进版童书相比,国产童书仍嫌单薄,缺乏经典与精品。这一方面与创作者、出版商的急功近利有关,也与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将成人的世界灌输给孩子的理念有关,忘记了孩子的世界完全可以有更轻松的打开方式。

  作为一个教辅出版大国,即便有些机构比较重视这一块内容,往往也只是看到了童书的“钱景”,而不是尝试着与孩子平等地谈谈。太多的“屠龙刀”下,不仅趣味尽失,也不可能讲好中国故事。

[时间:2016-12-14  作者:胡印斌   来源:光明网 ]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