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强三抓”强力推进数字集团建设

中国出版集团“十三五”

  岁末年关,正是盘点收获、展望未来之际,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十三五”数字集团建设推进会12月8日~9日在上海召开。中版集团先声夺人,在推进会期间首次发布数字发展专项规划,进行了数字化工作交流,并组织了首次融合项目与金融、投资机构对接的重点项目推介会与之配套,12大项目引来了23家金融投资机构的热烈追逐。这标志着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中版集团吹响了数字与融合转型、内容与资本融合的号角,在资本市场的寒冬开辟了一个属于中版集团的小阳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谭跃所作主题报告,被与会各界尤其是金融投资界看好,誉为是既具战略思维,又极重务实极重绩效的重要报告。会议发布、推介的12个项目,紧扣建设数字集团,紧扣融合发展,紧扣持续发展,受到青睐。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书记王涛主持会议,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潘凯雄发布了《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十三五”时期融合发展规划》。

  将数字化重起来、

  再重起来、更重起来

  谭跃在集团旗下各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的数字工作交流会上表示,必须在全局工作中将数字化重起来、再重起来、更重起来,真正成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好数字化是中版集团调结构的重点、强动力的关键、促融合的必然,关乎当下、关乎未来、关乎全局性发展;中版集团“十三五”数字化工作的核心是内容,方向是融合,关键是融资,动力是体制机制的创新。

  在数字化推进的战略重点、战术手段上,谭跃提出了“六强三抓”,在战略上“六强”——强内核、强平台、强运营、强优势、强融合、强管理;在举措上“三抓”——抓开放融合、抓机制融合、抓投入产出。

  战略重点的“六强”,一是以资源建设强内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全方位、多渠道开发运营;二是以专业平台强突破;三是以产品运营强影响;四是以行业服务强优势;五是以资源转化强融合;六是以信息系统强管理。

  关键举措的“三抓”,首先是抓开放融合,包括资源融合、资本融合、媒体融合;其次是抓机制融合,推进公司化、股份化、市场化运营,在公司化中实现投入产出,在股份化中实现资本规模,在市场化中解决具有文化特色的法人治理结构、职业经理人、策划运营能力、团队激励措施等重大问题;三是抓投入产出,要抓好三件事——融资、集约、增长。

  谭跃对于数字项目还特别强调“四重二不搞”——不搞项目终身制,不搞表面工程、文字工程;要重项目策划,重投入产出,重融合力度,重体制机制创新。

  出版的数字化

  而不是其他什么的数字化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十三五”时期融合发展规划》在推进会期间发布,潘凯雄就规划的编制情况作了说明。“十个重起来”成为规划制定的重点,即数字出版工作在集团规划中的分量要重起来,各级领导要重起来,组织机构要重起来,数据库要重起来,产品要重起来,项目要重起来,平台要重起来,融资并购要重起来,机制要重起来,特殊人才要重起来,考核要重起来。谭跃强调,中版集团的数字化有其特点,不是其他的什么数字化,是出版的数字化,核心是内容的数字化,是立足文化传播的数字化,是指向媒体融合的数字化,是出版产业链的数字化。

  《规划》指出,融合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成数字化集团,具体指标一是融合发展总产值达到65亿元,占集团总收入的32.5%,力争实现半壁江山的目标;二是成就5~10个收入过亿的融合发展项目;三是多数单位基本形成融合发展格局。融合发展主要战略包括内容价值最大化战略、产品与服务创新战略、跨界合作战略、项目带动战略、大数据服务战略。

  融合发展的重点任务包括,一是推进现有项目建设运营,包括百科三版、译云、易阅通等平台,二是规划建设国家级知识服务体系、专业服务平台、综合运营与管理平台、专业数据库及新媒体拓展型项目,如中国出版集团书目数据总库、“百科”知识服务体系、中华经典古籍知识服务平台、中国音乐教育平台、新华发行网等等。

  融合项目体现中版特色

  高门槛、精品化、市场化

  除了融合规划发布和集团成员单位数字化工作交流,推进会的另一大重头戏是集团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首次向金融、投资机构推介12大数字化融合发展项目,如以机器翻译和大数据等新技术为核心的中译语通项目,以股改上市为目标的荣宝斋战略投资项目,以在线平台建设为基础的“易阅通”“译云”“新华发行网”项目,将传统内容立体开发的中版昆仑传媒IP影视孵化项目、中版数字传媒“去听”项目,以实体渠道拓展为主的商务印书馆涵芬楼阅读体验+文创项目等等,模式不一而足,但这些项目都有着独特而鲜明的中版特色。

  正如谭跃所说,12个项目都是基于中版集团深厚内容资源的数字化,而不是其他什么的数字化;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还追求社会效益和文化影响,符合集团“十三五”时期集团以内容资源为核心的适度多元发展方向。部分项目经过多年的发展,反复的市场调研和运营,商业模式日益成熟,与客户需求日益契合;同时其内容的稀缺性、门槛高,模式的独特性、市场化也获得了投资机构的高度认可。“市场上的其他项目或多或少都有雷同,中版的项目有其独特性,尤其体现在资源上,例如中华书局的古籍数字化项目,在内容积累上无人能比”,招商局中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效钉表示,“很多项目的门槛很高,这种门槛是由几十年的内容积累而来。而文化恰恰是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中版集团才会有这种文化积累和沉淀。只要有好的市场化机制,走市场化道路,成功的概率肯定比市场上的其他项目大得多。”

  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副总裁陈衢清也持类似的观点,“中版集团本次展示的项目,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产品的精品化非常突出,例如中译语通、荣宝斋、漫像等,产品服务用心做到了极致。这种精品化背后还有很多社会意义,例如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连环画、中华书局的古籍数字化项目,在社会上是稀缺的;相比而言,市场上民营公司的项目更偏商业化、娱乐化,而中版集团的项目还体现对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扬光大。在商业模式方面,本次展示的很多项目也进行了变现尝试,对如何盈利等具体问题也做了深入思考。”

  尽管投资机构赞誉有加,但王涛强调,在市场面前,出版机构要保持谦卑的姿态,俯下身倾听市场的声音,“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谈及人类文明时认为,人类思想中最重要的两点,一是兼爱,二是谦卑,人类依靠这两个思想支撑向正道发展。谦卑也是我们这些品牌出版单位在转型的十字路口必须具备的思想”。

  集团旗下十几家单位50多位领导班子成员和数字出版业务负责人,招商局中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蓝色光标、普华永道、海通基金等20多家投资机构负责人参加推进会。在推进会前一天,中版集团还组织旗下各单位负责人造访阅文集团、沪江网两家企业,以开放、学习的心态,向两位70后企业创始人学习如何进行数字运营。

[时间:2016-12-13  作者:龚牟利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