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宣城市委书记韩军在接受“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采访团集中采访时表示,五大发展理念为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宣城将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文化名市”三大战略。
三丈三宣纸变身文旅项目
宣纸制作流程
初冬,捞纸师傅周东红的手浸在冷水中,浑然不觉。
周东红是一名造纸工人,每天捞纸900张。“捞纸要保证纸质厚薄一致。”周东红告诉记者。捞、晒、剪是宣纸制造的最后三道工序,其中捞纸是最重要的一项。
目前,这依然是工业生产中难以被“机器人”抢班夺权的工序之一。看似简单的动作中,凝结着宣纸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涵。
“至少要练三年。”造纸已经三十年的周东红告诉说:“纸的匀度、厚度,最后全靠工匠的手感控制。”他给自己的要求是,每道纸上下重量不超过1克。
在周东红身后的造纸车间,44名捞纸工人在8名拉绳工人正在一起喊着号子,配合制作“三丈三巨宣”。长11.4米、宽3.6米的纸幅,经烘晒和剪裁后,最终成纸11米×3.3米,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相关人士表示:这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手工纸,被称为“超级宣纸”。
前无古人的抄捞场面,记录了人类非遗——宣纸的制作流程。在宣城,这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旅游项目。建筑外观形似一摞错落有致的宣纸,在泾县青山绿水的掩映下,融入宣纸和皖南民居造型元素的中国宣纸博物馆,体现了古老技艺与现代建筑的完美融合。
宣城已经建设了集宣纸技艺展示、文化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中国宣纸文化园。据文化园一位导游介绍:整个园区由宣纸博物馆和宣纸技艺体验园两部分组成,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近10万人,实现旅游收入约500万元。
非遗嫁接文化旅游,一方面保护、传承和发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则助力宣纸产业从制造业向文化旅游业转型发展。
目前,以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宣纸企业,通过强化品牌营销,建设各种网络渠道,提升经营效益,并试水艺术品交易平台,进入电子盘交易,与设计师合作,开发文创产品,提升宣纸附加值。
宣砚重现催生全新产业
“文房四宝中,宣砚的传承中断曾经是宣城的一大遗憾。”旌德县白地镇党委书记柴长宏告诉记者。
2010年7月,黄太海在旌德县龙潭山上再次发现了宣砚矿脉所在,经地质部门鉴定,该石材所具有的密度、硬度与成分,都适合砚台的雕刻和制作。
宣砚砚矿重现,意味着宣城凑齐了文房四宝。宣城将砚石矿所在地白地镇打造为宣砚特色小镇,形成以宣砚文化为龙头,以游江村、走古道、品白茶、赏宣砚为链条的庞大产业。
“宣砚特色小镇不止是一个文旅项目,更是一个创业创新平台。”柴长宏说。据悉,小镇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双创平台。通过“互联网+众创”,同清华美院、中央美院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征集宣砚产品方案,将师生创意转化为生产力。
宣砚的发现者、安徽省宣砚文化研究会会长黄太海认为:不论是文化价值还是商业价值,宣砚都被严重低估。“与其他名砚相比,宣砚石质细密,纯净如玉,入手生泽,在品质上就有很高禀赋。宣砚小镇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我们希望使宣砚由单一的高档商品向前后两极发展,逐步形成覆盖各类消费人群的砚产品和旅游产品两大系列,推进传统产业创新。”据悉,首年线上宣砚交易额就超过500万元。
记者获悉,宣城市人民政府与山东鲁信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设立中国文房四宝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5亿元。山东鲁信出资30%,宣城市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出资20%,其余份额由基金管理人向行业上下游企业、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募集。
据了解,基金主要投向文房四宝产业、中国书画艺术和文化旅游项目等领域,旨在助力宣城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大做强文房四宝产业,进一步扩大文房四宝在全国的影响力,提升宣城作为中国唯一文房四宝之城的美誉度、知名度。
特色小镇目标“东方达沃斯”
2016年10月,旌德县白地镇成功申报称为全国首批特色小镇。宣砚只是白地镇打造特色小镇的关键环节之一。
达沃斯(Davos),位于瑞士东南部格里松斯地区,靠近奥地利边境,是阿尔卑斯山系最高的小镇,一年一度的世界经济论坛在这里举行,相形之下,“欧洲最大的高山滑雪场”的头衔并不那么引人注目。
白地镇,被旌德县定位为“东方达沃斯”。“随着芜黄高速和绩谭快速通道的建设,白地镇将称为长三角地区和京福线进入黄山最快捷通道的必经之路。”柴长宏说。
记者在镇中正在兴建的“黄山东大门旅游集散中心”看到,银行、车站、集贸市场和超市会所酒店等项目都已基本完工。未来,在集散中心附近,东黄山江村度假区将成为旅游接待基地,总投资约3亿元,包括公寓式酒店、快捷酒店和别墅式酒店。
柴长宏告诉记者:围绕“东方达沃斯”,白地镇有三个定位。“一是构筑以宣砚文化园、江村、旌歙古道、丰谷香榧、白地白茶园、天天开心农场为主打的健康旅游版块;二是以黄山胶囊、矿泉水厂为主打的健康制造版块;三是以黄山东大门旅游集散中心、江村度假村、特色宣砚小镇为主打的健康服务版块。”
创新是宣城发展重要动能
“创新是宣城发展最重要的动能。”宣城市委书记韩军说。2001年建市以来,宣城逐渐从农业体系向工业体系转变,如何加快工业化进程,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宣城要把创新作为发展的根本。
在市级层面,宣城以浙江湖州为追赶标杆, 力争在“十三五”期间缩小与湖州市差距。“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跟湖州差距不大,经济总量相当于湖州的80%, 现在湖州是我们的两倍多。”韩军说,作为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宣城还选择了赶超目标,力争未来五年,经济总量超丽水市、衢州市、舟山市,在长三角城市群中争先进位。
未来五年,宣城将制定和完善鼓励促进创新的政策体系、大力打造创新平台、鼓励倡导大力发展“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加大创新人才集聚。通过努力,到2020年,实现宣城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以上。
记者手记: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捞纸手艺人周东红给了我很大震撼。他的双手几乎每天都在冷水池中浸泡。我问他:捞纸捞了三十年,不觉得枯燥吗?他说:枯燥。但是动力就在于内行人一看宣纸,就知道“这是周师傅的作品”。
中国宣纸集团的红星宣纸被称作“纸中茅台”,作为文化“中华老字号”和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我想,这是宣城发展的宝贵财富。不仅是宣纸,宣城的文化和生态,可能将成为宣城未来发展的关键词。
宣城是一座森林城市,全市森林覆盖率58.21%,林木绿化率61.52%。近年来,宣城始终坚持“生态立市”,先后获评全省首个“省级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一座山水相依、人文相伴、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园林城市形象正悄然形成。
在坚持绿色发展的同时,宣城强化创新驱动,积聚发展动力。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基地成为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一大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得到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文化产业也在创新中实现长足进步。
[时间:2016-12-06 来源:安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