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高校博物馆】印刷有术 馆开博物

印刷博物馆

   印刷术

  
  印刷术被称为“文明之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印刷专业博物馆——中国印刷博物馆,坐落于北京印刷学院校园内。馆内26000余件馆藏品记载着中国印刷文明的过去,见证着印刷行业的辉煌,憧憬着印刷传媒的未来。
  
  中国印刷博物馆总建筑面积为7871平方米,展陈面积为4600平方米。博物馆分为四个展厅:中国古代印刷展厅、近现代印刷展厅、综合展厅和印刷机械展厅。另有“纸币证券印刷”、“邮票印刷”、“绿色印刷”、“馆史展”和“中华出版文明精品展”等几个专题展室,展示着我国印刷技术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印刷展厅位于博物馆一楼,以图片、文字说明和实物展示了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清代,我国古代印刷术起源、发展、传承及传播的历史过程,阐述着印刷文明的东方传奇。古代印刷术发展部分为博物馆陈列重点部分之一,参观者可以鉴赏闻名于世的唐代卷轴装《金刚经》、镇馆之宝《春秋经传》和《安民告示》、复原的宋代毕昇发明的胶泥活字、元代王祯发明的活字转轮排字盘。
  
  仿制的毕昇泥活字
  
  近现代展厅位于博物馆二楼,用展板和实物的形式,阐述中国近现代印刷术的发展脉络,由“铅与火”的时代走上“光与电”这一变革,延伸至如今印刷“数与网”的时代。在二楼展厅,参观者可欣赏到平印、凹印、凸印、石印品和商务印书馆遭日军轰炸后的废墟中抢修出的手扳印刷机以及我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这繁多的印刷展品背后,是中国近现代印刷人付出的血汗和辛勤。在技术难关面前,汉字及民族印刷业在发展中面临重重挑战,印刷行业工作者在困境中不停创新与探索,迎来了我国印刷业一个新的春天。
  
  武英殿木活字摆排坊模型。
  
  印刷设备馆位于博物馆地下一层。馆内展出了自1865年以来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多种型号的印前、印刷和印后加工设备。这些设备,由国内外印刷界捐赠,有些目前已十分稀少。其中包括早期的手扳式铁制印刷机、铅字铸排机、手动照排机等,还有1892年奥地利生产的石版印刷机,世界仅存的一台由美国米力公司于1926年制造的重达45吨的双全张双色胶印机。诸多机械静静地陈述着印刷术变革的历史。从这些看似冰冷的机械上,我可以触摸到历史的痕迹,感悟到前人的智慧和汗水,甚至可以遐想出这些机器在当时忙碌运转的画面。
  
  《大清国摄政王令旨》堪称这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已考证的历史上最大的单页雕版印刷品。它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任皇帝顺治,在进入北京后颁于“顺治元年七月初八日”的第一件“安民告示”,别称“顺治誊黄”。该告示版心高502毫米,长1676毫米,每行18字,共计39行,全文共685字,由一整块木雕版一次刷印而成,纸张未见拼接。刻品四周由16条精雕花龙组成,图文并茂;汉字楷书,字体工整,端庄遒劲;写刻非常优美,为罗纹纸,印刷精致、纸墨精良,展现了精湛的图文雕刻技艺。
  
  馆中,一台1929年英国制造的手扳印刷机引人瞩目。印刷机机身高1800毫米,长1300毫米,宽650毫米,最大印刷幅面是400毫米×250毫米,属于平压平式印刷机。它可印刷铅活字版、铜锌版及各种凸版。印刷时,将印版放到印刷机平台上,打墨、铺纸、压上衬垫,摇进平台、手扳压杆将压盘压下,再将平台摇出,打开衬垫,取出印刷品,即完成一次印刷。然而,这台印刷机背后的故事却让人痛心难过。它最先由商务印书馆引进使用,于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被毁,同时被毁的还有商务印书馆总务处、编译所、印刷总厂和东方图书馆等。这台印刷机后从废墟中抢救出来。如今,印刷机上“国难后修整”的字样,使观者在痛心之中铭记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

[时间:2016-12-05  来源:北京考试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