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改革应有移动互联网思维

出版改革

   近日,各出版机构开展了形式各异的管理改革再造。著名媒体人唐山认为,改革应该借鉴移动互联网思维,不能学“李鸿章”。

 
  唐山,知名媒体人
 
  随着老一代出版人淡出江湖,近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安徽出版集团、辽宁出版集团等纷纷启动新一轮改革。
 
  此轮改革的背景有所不同,随着新媒体盈利模式日益成熟,为传统出版业提供了契机。
 
  一般来说,新的传媒技术出现会给出版业这样的传统媒体带来冲击,但在冲击的同时,也会有提升。比如随着互联网技术普及,一些出版企业反而借机做大,即为明证。
 
  互联网给传统出版业带来更多的作者资源、更便捷的推广渠道、更多样的品牌塑造途径,所以在互联网平台上,以小博大成为常态。
 
  互联网是分布式技术,从组织结构看,它是多中心的,而非自上而下的,要适应这种平面式、网络式的结构,就需要在观念上、方法上有所调整。应正视这样的现实:在互联网时代,许多传统出版企业的品牌价值甚至远远比不上一些“网红”的个人品牌价值,这体现了出版业与时代的脱节。
 
  随着互联网的渐次中心化、分层化,移动互联网日渐崛起,成为新的革命性力量。
 
  移动互联网更便捷且更深地融入日常生活,在这一平台上,草根与精英拥有同等的发言权,所以深得受众欢迎。在今天,互联网日渐沦为工作工具,移动互联网才是“第二生活”平台。
 
  虽然移动互联网已经出现几年,各路“网红”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如何盈利,依然是个看不清的问题,这就让资金规模有限的出版业不敢投入,只能眼看着移动互联网抢走越来越多的读者,传统书籍销量日渐下滑,却无可奈何。
 
  就目前情况看,绝大多数出版公司只是将移动互联网当成一个发布的平台、获取作者资源的平台,这显然是一个很初级的应用,有的公司推出了APP,但更新慢,以网络销售为主,这显然又是以传统思维来看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几家出版集团的新一轮改革可谓应时而生,因为越来越多的“网红”走向品牌化,越来越多的微信公众号已经盈利,传统广告业正纷纷转战移动互联网平台,如果各出版集团能及时改换思维,把握这一趋势,通过引进专业人才,迅速在移动互联网上开疆拓土,这对未来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细读几家出版集团发布的新的改革方案,感觉有喜有忧。
 
  首先,有的出版集团意识到集中式管理已不适应时代要求,主张化整为零,散兵线突击,有的出版集团反而提出强化集权管理。
 
  其次,出版业应该讲情怀与责任,但情怀与责任也是与时俱进的,作为现代人,不能将裹脚布视为情怀,不能将“留发不留头”视为责任,出好书当然是出版人不容推卸的义务,但如何让更多人读到这些好书,不能语焉不详。
 
  其三,虽然有的方案提到了移动互联网,但从整体看,各家对此基本保持漠然态度,没有意识到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不是某个侧面,更不是玩玩而已,它是一种颠覆的力量,会带动整个社会改变,不主动跟上,就只能等着它将你拖入其中,那就太被动了,所以应有更主动的策划。
 
  其四,即使提到移动互联网的方案,也缺乏更具体的操作规划,这是一个很常见的思维误区,以为技术的事找懂技术的人去解决就行了,正如当年李鸿章问西方人为什么不请人替他们跳舞,可见时代进步了,并不等于人必然也会跟着进步。真正懂技术的人自然价格高,出版企业雇不起,只好雇半懂不懂的二流专业人才,结果也就限制了出版企业对新技术的理解。其实,对于移动互联网这样社会性技术,管理者自己就应该懂一点,就应该有一点战略规划,不能只是一笔带过,要谈深入、谈具体,否则等于没谈。
 
  应该特别警惕这样的一种可能,即:将普通人事变动包装成变革,因此在方案上只求面面俱到、辞藻丰富,不注意与实际情况的结合,不讲究可操作性。
 
  许多人预测:移动互联网技术即将过时,新的革命性技术将出现,而新技术将体现出集中式管理的特色。这其实只是契合了他们内心中“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一厢情愿的想象而已,现代化发展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过程,整合式技术正江河日下,分布式技术正不断推陈出新。关键看你适不适应无中心时代,是对此感到恐慌,还是感到兴奋。
 
  当然,分布式技术必然会内生出新的整合机遇,而当下恰好是在这个拐点上,该出手时就出手,期望各出版企业勿失良机。

[时间:2016-11-28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