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坚持下来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读书也不再受限于书籍本身,电子书、网络阅读、微博微信等大行其道,传统阅读已华丽转身为“悦读时代”,许多“小读客”“大读客”沉浸其中,乐此不疲。
然而,与传统阅读不同的是,这种“悦读”是碎片式的,是快节奏的,甚至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这样的阅读,更像是一份份快餐,所有内容,似乎总是容不得慢慢挑选,更是来不及细细品味,是一种被动的读,碎片的读,不知所措的读。加之电子阅读产品的良莠不齐,这种“悦读”,或许正是丢失了传统阅读的本意。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时光在指尖的滑动中消失。难怪有人撰文直指“中国孩子受成人影响不爱读书”,儿童阅读率连续下降,人均年均读书量远远落后于许多国家。
“全民读书”是我们的理想,“读书社会”是我们的愿景。孩子,应该是读书的受益者和潜在人群。当前,面对孩子们读书的现状,读书已经成了我们的一个社会问题。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现实不容乐观,我们的“少儿读书人口”远远不能跟少儿数量划等号,还有很多孩子远远不能保证每天都读书,更不能保证长期读书。
读书,读好的内容,并坚持下来,做一个真正会读书的人;打开一本书,读有所获,好不快哉,好不惬意。为了有效地把每一个潜在的“读书儿童”转变为现实的“读书儿童”,积极有为是必要的,影响带动更多孩子拿起书本,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积极朝着“全民读书”这一目标努力。
因此,在校园“捐图书建书屋”,至少释放双重意义:其一,方便孩子读书,有效解决传统阅读空间地域限制,不仅方便孩子读书,而且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将读书作为习惯坚持下来。其二,能够有效提高“校园书屋”图书阅读率、扩大孩子阅读群。由于种种原因,各地校园书屋建设并不景气,而在更多校园“捐图书建书屋”,其实质是一改以往“等孩子读书”为“孩子主动读书”,有效促进图书流通和销售总量,值得肯定和推广。
在校园“捐图书建书屋”,既体现读书公益活动服务的延伸,又是对孩子读书的善意提醒,旨在期待每一个孩子尽快把读书演绎成一种学习习惯、一种时尚,最终让读书真正成为提升我们人文素养和生活品质不可或缺的竞争力量。
[时间:2016-11-23 来源:珠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