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图书市场渠道多元化

德国图书市场

  步履匆匆的版权人、VR沉浸式体验、ARTS+的创新、图书医生的游戏……这些看上去似乎毫不相关但组合在一起又十分融洽的元素,共同勾勒出今年的法兰克福书展。在德国图书信息中心组织的“中国出版人专业培训”上,德国书业协会法律部法律顾问苏珊娜·巴威克、布拉克洛出版社创始人加布里埃拉·布拉克洛以及玉婷歌尔出版集团版权部主任、德国青少年出版商协会主席雷纳特·赖希施泰因分享了德国出版市场的最新动态。就德国图书市场而言,销售渠道多元化,出版社自营渠道变得越来越重要;童书市场,在德国读者的视野中更多地展示中国文化是中国出版人未来面对的挑战。

  20%出版社贡献95%销售额

  出版社自营占比加重

  记者在德国停留的10天期间,多次听到一个词语:图书定价制。所谓图书定价制,指的是德国规定新书在出版后18个月内,在任何地方售价必须一致。无论是小书店还是连锁书店,无论是在德国经营的外国出版社还是亚马逊等电商平台,都受到该法规约束。这一制度肇始于19世纪,到2002年正式成为德国联邦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德国图书价格的有序性。

  据德国书业协会法律部法律顾问苏珊娜·巴威克介绍,德国本土约3000家出版社,以中小规模出版企业居多,数量较少的大企业占据绝大多数市场份额,95%的销售额由20%的出版社贡献。2015年德国整个图书市场的销售额将近92亿欧元,人均出版量位居世界第一。(2015年,美国图书市场总额约230亿欧元,但人口总数是德国的4倍;中国图书市场总额为180亿欧元,但人口总数是德国的16倍。)

  德国每年可以售卖的图书品种约200万种。2015年,德国出版新书约7.6万种,其中,虚构类图书是1.4万种,而在虚构类中适合青少年的约9000种。从出版种类来看,专业和科技出版、大众、教育是最主要的三大类。在规模最大的前100家出版企业中,48%为专业知识和科技类,36%是大众类,16%是教材教育类。在版权贸易方面,德国引进外语类图书9500多种,以英语、法语、日语为主要引进源;输出图书7500多种,输出市场主要是中文、英文和西班牙文,其中青少年童书和虚构类图书是输出最多的两大类。电子书方面,2015年大众类电子书增长9%,不过整体来说增长在放缓。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销售渠道的变化。电商兴起之后,德国图书的销售渠道发生转移,以亚马逊为代表的网店销售增加了6%,虽然遍布德国各地的实体书店仍然占据半壁江山,份额约为48%,但相比2014年该比例下降了3.4%。此外,出版社自营,如官方网站售书等渠道,也有较小的增幅,该形式对于小型出版社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

  小型出版社

  服务钟情于自己的读者

  在法兰克福书展的参展商中,既有诸如企鹅兰登、施普林格等大型出版集团,也有一人出版社、出版夫妻店等。可以说,如果没有小型出版社的创造力和创新性,那么德国图书市场不会像现在这样丰富,将会变得贫瘠一些。当然,规模小并不等同于质量低劣,相反德国的小出版社出版内容丰富,质量很高,有很强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它们的存在为德国出版市场增添了很强的活力。

  在德国,建立出版社的门槛很低,无论是合伙还是个人,只需要在相应的经济机构进行登记即可,但是要经营一家出版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还是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加布里埃拉·布拉克洛就是一家小型童书出版社——布拉克洛出版社的创始人。

  德国的小出版社都有各自独特的经营理念。加布里埃拉·布拉克洛告诉记者,近期大家都在讨论“书是不是快灭亡了”,她对此并不担心,她并不想让自己出版的书取悦所有人,而是服务于钟情于她们的读者。加布里埃拉·布拉克洛认为,好的图书是文化的承载物,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人淡忘,因此她一直做精做细自己擅长的领域,建立起极具特色与识别度的独立品牌。

  与大型出版集团相比,小型出版社在起步时或许更艰难,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图书的销售渠道为例,加布里埃拉·布拉克洛并不追逐市场份额和销量,而只是通过小而有风格的独立书店销售自己的产品。

  如何在更多的渠道和出版商中“露脸”?玉婷歌尔出版集团版权部主任、德国青少年出版商协会主席雷纳特·赖希施泰因提出了3种方式。

  首先,充分利用德国书业的条件优势。一方面,德国严格的图书定价制等行业政策法规可以为其提供有效的保障,另一方面,小型出版社也受益于成熟的终端零售系统。比如,德国书业有联网的所有可供销售的图书目录,该书目为excel表格,包括图书的作者、插画家、SBN号、何时可以预定等相关信息。所有书店都可以从这一系统中找书预订,并在24小时内提供给读者。所有小型出版社的书都可以通过这一平台抵达受众。

  其次,借力书展,拓宽版权交易渠道。比如布拉克洛出版社没有图书版权人员,因此莱比锡书展、法兰克福书展、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博洛尼亚童书展等加布里埃拉·布拉克洛都积极参加。在她看来,租上一席之地,就能出现在100多个国家的出版商面前并与他们交流,是一个让其他出版商快速了解他们出版社的渠道。

  此外,参与国际合作项目也可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国外出版人对中国市场并不了解,如果有人能够在中间架设桥梁,提供支持,就会容易找到合适的接触途径。

[时间:2016-11-18  作者:王双双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