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4月到7月,《安徽日报》连续派出小分队,深入一线采访,推出28篇深度报道,全面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为推进基地发展营造了浓厚舆论氛围,提振信心,鼓舞干劲。在全面反映建设成就的同时,《安徽日报》根据所掌握的大量第一手资料,通过调查与思考,探究基地发展短板与对策,从8月底到9月初,连续推出多个整版系列调研报道,深入剖析当前基地建设存在的深层问题,探索如何进一步把基地做大做强做优的路径和办法。
捕捉新问题
突出报道有针对性前瞻性
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是安徽省把握转型发展主动权,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赢得发展新优势的关键。如何做好这一重要发展战略的宣传报道,《安徽日报》在完成对全省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成就报道的同时,主动出击,站在全局的角度,从全行业乃至全国、全球视野,深入思考基地如何顺应经济发展大势,谋划好下一步发展。
3篇调查与思考报道《创新动能如何更强劲》《产业链如何构筑“强磁场”》《向体制机制创新要活力》,分别从提升创新能力、产业链补链与强链、激发体制机制活力等不同侧面,剖析、指出了一些基地当前存在的短板和突出问题,重点剖析了一些基地建设在壮大产业规模、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在要素资源保障、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还有亟待补齐的短板等问题,并探讨如何加以解决的办法。
3篇报道既独立成篇,又蕴含紧密的内在逻辑,如善于借助外脑,加强与专业研究机构合作;做好结合文章,把产业发展方向与当地发展实际有机结合等。此外,各篇还分别配发评论,提升报道要旨,引人思考。
求解新难题
突出报道深刻性现实性
最好的新闻素材来自一线,作为新闻记者,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才能写出鲜活、深刻的新闻报道。从3篇深度报道的内容来看,该报记者花很多功夫深入一线,与一些园区企业、基地负责人等沟通交流,向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咨询、采访,挖掘大量新闻素材,力求对问题的剖析有理有据。
如《创新动能如何更强劲》,报道由点及面,由基地建设现场过渡到对基地发展的深入思考,深入剖析当前创新能力不足是掣肘各基地发展的主要短板等问题,提出了抓住关键点、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等操作性较强的建设性意见。
这组稿件以新颖的视角、丰富的一手材料、强烈的思辨性,既再现了安徽省首批基地建设发展的蓬勃态势,又深刻剖析了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建言献策,内容鲜活、思想深刻。
创新报道手法
提升报道可读性亲和力
长期以来,经济报道一直给人一种专业而晦涩的感觉,但这组调研报道,却让人感觉可读、易懂。报道中对群众的话“活学活用”,大量采用直接引语,用对话的方式处理,增加了报道的生动性和可读性,让调研式报道文风朴实,生动活泼。比如《创新动能如何更强劲》在对标找差距时,直接引用该省内专家对于安徽省企业创新投入力度的语言:“我省全社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居中部第1位,高于湖北0.05个百分点,但企业的投入强度却低于湖北0.17个百分点,在中部居第3位,企业创新投入力度显然不够。”有理有据,说服力强。再如《产业链如何构筑“强磁场”》报道中,“招商引资不能挖到篮里都是菜”“做什么事都要讲究策略,招商引资更不例外”“力求引进一个人才团队,突破一项高端技术,催生一个新兴产业”等,直接运用被采访对象的话,用短、新、实的语言,增强了读者的阅读效果。
近段时间来,《安徽日报》策划推出了不少调研报道,如“全面从严治党江淮行”系列、“一线调研”系列等,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受到各界的广泛好评。这些调研报道,不仅是“走转改”活动的深化,更是当下党报寻求突破,强化内功、积极创新,不断提升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的自觉行动。这组反映基地建设发展的深度调研报道,介入及时、策划超前,采访深入、内容扎实,把脉问题准确到位,剖析求解中肯有据,意见建议具有可操作性,体现出了党的新闻工作者的强烈使命感,也彰显了《安徽日报》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责任意识,是《安徽日报》推进报道创新的生动体现。
[时间:2016-11-15 作者:李雪昆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