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
11月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江西南昌召开第二次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现场会,吹响了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号角。
在一天半的时间里,来自全国各省(区、市)新闻出版广电局数字出版业务负责人、第二批及部分首批示范单位负责人和相关出版单位的代表,围绕转型3年的得失,探讨数字出版转型战略规划、产品设计、思路布局、赢利模式等。思维碰撞,头脑风暴,启发了思路,进一步增强了快速推动出版社数字出版转型的信心和动力,数字出版之路越走越宽、前景光明、未来可期成了大家的共识。
转型思路 从懵懵懂懂到心中有数
“和3年前相比,各出版单位从对‘数字出版’有些懵懵懂懂,‘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到现在已经积累沉淀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进入‘心里有数’的良性发展阶段。”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管理部副主任冯静如是说。
推动传统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是总局“十二五”时期确定并启动的战略任务之一。2013年,总局按照“相对择优、示范引领、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总体思路,部署实施了“数字出版转型示范评估”工作,先后遴选的170家在图书、报纸、期刊和音像电子领域走在前列的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筑牢了融合发展的基础。
会上发布的《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跟踪研究报告》显示,170家示范单位是当之无愧的数字出版转型融合发展的第一集团军,转型融合发展已成行业高度共识,数字出版产品从载体形态创新到品牌个性塑造,运营管理植入更多互联网基因,设立产业基金已成大型传媒集团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副秘书长王勤表示,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正在为全行业的数字转型升级提供可供参考的范本,“转型是机制、业态、模式的改变,这些改变通过一些单位持续不断地创新和实践,已有了很好的模式。”在王勤看来,这些示范单位的探索值得大家借鉴,为全行业的转型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是可以学习的典范。
“如果不是从2013年就开始布局转型升级,我们可能还是一家传统业态的公司;如果不是那个时候推进并购重组,我们的经营边界可能还是局限在国内;如果不是那个时候开始结构调整,我们在当前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或许会遇到更多的难题。”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傅伟中的一席话,更是引起了参会者的共鸣。
实施转型升级战略之前,中文天地2013年新媒体新业态收入是2164万元,只占公司总收入比重的0.2%。2016年上半年,公司新媒体新业态收入25.0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4.43亿元,在公司60.99亿元总收入中,比重增加到41.03%。傅伟中坦言,3年来,深切感受到了传统出版遭遇的挑战以及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感受到了传统出版企业正在发生着的一系列变化,包括从“全媒体”战略跳转到“融媒体”战略微妙的行业思维转变。
转型模式 从同质化走向特色鲜明
凤凰传媒通过投资控股了杭州凤侠网络、上海凤凰慕和、北京凤凰学易、厦门创壹软件等游戏资讯、手机游戏、在线教育、职业教育企业,2015年数字出版总营收超过8亿元;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内容数字化方面,除了有文轩原创网络出版平台、九月网外,还开发了基于全民阅读推广的“文轩全媒体平台”项目,开发了全球直播的“看熊猫”新媒体融合项目等;
天津大学出版社以出版社优势资源为基础,与互联网相融合,产品精耕细作的“建筑邦”数字项目,已成为建筑设计专业领域的新兴数字品牌;
《中国家庭医生》基于已有资源,通过搭建医疗咨询全覆盖O2O平台,为用户提供电子商务、健康资讯、移动诊疗和个人健康管理服务;
广东南方媒体融合发展投资基金和广东新媒体产业基金,筹资目标都高达百亿元;
陕西出版集团结合陕西自身资源推出了“秦腔”动漫类产品;
江西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新媒体企业正在南昌等地运营“晨WIFI”,即在公共场所提供免费Wi-Fi,同时推送江西晨报的内容和广告,目前已拥有300个站点,日均访问量超过30万。
……
“有些出版单位已经走出了结合自身特色资源,有较清晰的商业模式、运营模式,具有发展前景、能符合当下及今后国民需求的数字出版转型发展之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出版单位从过去同质化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向了特色化、专业化的数字出版转型之路,这也非常符合当下整个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发展思路。”互换苹果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互换思想得到的却是N种思想。一个个的案例,让冯静和与会者的脑洞大开。
一天半的会期虽短,但6个小组的分组交流及大会交流和现场观摩,却让会议成了一次集思广益的“脑矿挖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社长谢炜、电子工业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副主任王德胜、黑龙江教育出版社总编室主任李博都感到受益匪浅。
“数字出版转型已经进入快车道。”谢炜感到,“无论是集团还是单体出版社已经找到了适合自身特点的数字出版转型路径,已完成的项目和正在进行的项目都依托于内容资源优势和传统出版优势,真正从传统出版与新兴媒体融合做了很多好的尝试,也有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谢炜表示,以内容资源建设为转型抓手,通过资源整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已经形成了数字出版全流程平台,快速推进了传统出版社向知识服务商的转变。“通过搭建知识服务平台,推动数字产品国际推广,实现了学术成果价值的最大化。”
采访中,许多人都向记者表达了和谢炜同样的感受。
许多与会者还表示,通过交流,更深刻体会到,在数字时代,出版社只有依托自身优势,找准定位,掌控新技术,重新定位内容、生产流程和商业模式,才能真正实现融合发展,将传统出版的内容优势转化为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优势和平台优势。
转型机制 从有所制约到制度完善
分组交流、大会交流的过程让大家充分感受到了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的激情和决心,也让大家对如何进一步挖掘自身资源,发展数字出版业务,寻求持续发展新动力、新亮点有了新思索、新思路。
转型升级改造开展以来,170家转型示范单位在体制机制、组织架构上,大都设立了独立核算的新媒体公司,并主动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解决“动力不足”的问题;在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上,尝试做出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的制度设计,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广泛吸引人才,解决“本领不足”的问题;在资金引入上,转变认识,大胆改革,尝试吸纳社会资本,借助资本的力量,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基本实现了内容资源“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
“本次现场会各家示范单位的分享交流,对我单位校正转型升级路径、清晰项目运营模式、加快融合发展进程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黑龙江华文时代数媒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博坦言,在历时3年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制约因素,如对发展机遇的认识不足、限于自身实力的投入不足,以及长期传统经营模式和人才结构造成的无法适应新业务模式的本领不足。“在本次现场会交流过程中,上述问题均得到不同程度解答。”李博表示,要在优化自身产品设计上下功夫。同时在项目运营上,除了要抓好自建分销平台的营销工作,也有充分利用第三方平台的“借船出海”,通过多形式、多渠道扩大优质内容资源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最终获得收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针对“保障制度不健全”这一制约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进程的难点,总局组织专门力量,研究起草了《新闻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升级制度保障体系建设规范(征求意见稿)》,目的是给全行业提供一个制度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范本,便于相关单位结合实际,在添加、删减、细化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且具有约束力的内部制度,保障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稳步推进;今后不再实施新的示范单位评估遴选,后续工作的重点将集中在对现有示范单位以及新出现的典型单位进行动态评估。
“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是参与创造。”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在他的最后一本书《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如此说道。相信,未来新技术的挑战和“融媒体”的发展态势,将为传统新闻出版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和更广的发展空间。
[时间:2016-11-10 作者:王坤宁 李婧璇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