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走出去”趋向多元化

中国作家

  2016年的法兰克福书展已经结束,回味其中的点点滴滴,中国作家“走出去”这一亮点不容忽视。不难发现,今年亮相法兰克福书展的中国作家,既有年轻作家的身影,也不乏获得国际大奖的作者;既有中德对谈与交流,也有版权输出的成果展示。

  通过译介,版权输出步伐加快。10月19日晚,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携《三体》德文版亮相书展。他与法兰克福歌德大学汉学系教授杨治宜、Heyne出版社的塞巴斯蒂安·珀林格对话,为今年12月《三体》德语版面世预热。刘慈欣说:“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科幻可能是最具世界性的。”记者了解到,目前《三体》已经输出英语、西班牙语等11个语种。截至今年6月,英文版销量已经超过16万册。此外,法兰克福书展北京图书信息中心负责人王竞,著名德语翻译卡林·贝兹,汉学家、法兰克福孔子学院外方执行院长王魏萌则以“来自中国的名著——中国文学作品可以被翻译吗?”为题,探讨德中翻译过程里面临的挑战及实践中的前景;当代知名女作家王小妮、维也纳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理查德·特拉普、奥地利广播集团等嘉宾以一场朗诵会和对话的形式解读王小妮的小说《1966年》。

  瞄准年轻作家,以项目形式推向更多区域。10月20日,在法兰克福书展的“国际舞台脱口秀”上,中国新生代作家路内于一爽与德国汉学家阿克曼等探讨“中国文学的新声音”。32岁的女作家于一爽用短篇写都市,43岁的路内10年内完成6部长篇写小城市。该活动主办方孔子学院顾问王竞表示:“和莫言这一代的中国作家不同,中国年轻一代的作家正在以一种更现代的方式书写他们所熟悉的城市生活”。纸托邦的创始人艾瑞克认为中国的作家没有责任非去代表什么,但他强调每个作家都还是带着某种责任感去书写。对此,路内表示他的责任感就是写出好的小说,因为他较多作长篇创作,长篇的体量感,同步地包含了对语言、结构、体裁等美学要求,也考验创作者的意识形态和观念。于一爽则用她喜欢的一句话作答:“我不对文学负责,写得好就是最大的标准。”

  记者了解到,孔子学院总部支持这两位作家赴法兰克福书展登场,意在做一种新的尝试,即聚焦好作家的推广。把优秀的新锐作家介绍给国际读者,是孔子学院总部推出“中国的文学新声音”项目的主旨。该项目在2016年法兰克福书展上启动,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孔子学院总部将致力把更多的中国作家推向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和阿拉伯语等语种和地区。

[时间:2016-11-07  作者:伊 璐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