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六成示范单位数字出版业务实现公司化运作,数字业务在整体营收中的占比超一成,探索出四种主要转型模式,内容资源基本实现“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三年多来,一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摸着石头过河”,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也为“十三五”出版业数字转型进一步升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是记者从11月2日~3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江西南昌召开第二次数字出版转型示范现场会上捕捉到的关键信息。江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殷美根致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孙寿山讲话,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发展司司长朱伟峰、数字出版司司长张毅君、总署信息中心主任刘晓凯,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家新闻出版单位代表参会。
“十二五”思路、产品、
渠道、模式“四新”
“十二五”期间,我国新闻出版从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到运营模式都发生了积极变化,探索了新思路、推出了新产品、开辟了新渠道、创建了新模式。
2012年11月,原新闻出版总署启动首批“全国出版单位数字出版转型示范评估”工程,拉开了我国数字出版转型的大幕。此后,合并后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先后发布两批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名单,2013年在重庆召开首次全国数字出版转型示范现场会,并发布《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十二五”期间,数字出版转型经历了内容数字化、业务数字化、组织运营数字化三个阶段,成效可圈可点。
孙寿山在此次现场会的主旨报告中,对这些成效进行了概括:新闻出版单位在体制机制、组织架构上,大都设立了新媒体公司或专职业务部门,并主动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在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上,作出既充分考虑新闻出版事业发展要求又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的制度设计;在技术开发上,基本完成存量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初步建立了统一的资源管理体系,并对具有挖掘价值的内容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与加工;在渠道建设上,既有自建的分销平台,也有利用第三方平台的“借船出海”,通过多形式、多渠道扩大优质内容资源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在流程再造上,大都已经或接近完成一体化业务流程,以期实现内容资源的“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2015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在过去五年中,数字出版产业持续增长,在全行业的收入占比由2011年的9.5%上升到2015年的20.3%,占比仅次于印刷板块,成为我国新闻出版产业的主要增长极。(下转第7版) (上接第1版)
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在其中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华闻传媒产业创新研究院从两批170家示范单位中,选取了32家作为案例进行样本跟踪(其中图书出版单位11家、报纸出版单位13家、期刊出版单位8家),研究结果显示,近6成的示范单位有专门实施数字出版转型的全资或控股子公司,而非示范单位的比例不到4成;近三年数字业务累计综合投入均值示范单位为2233万元,而非示范单位为421万元;重要数字产品或项目收入,示范单位均值为7043万元,而非示范单位为1614万元;数字业务在整体营收中的占比,示范单位为10.06%,而非示范单位为6.8%。
四大转型模式成型
近几年在数字转型、融合发展的模式探索中,以两批示范单位为代表的出版企业,探索出四种主要转型模式:一是基于内部出版资源的“新与旧的融合”,二是基于本地化资源的“新闻与服务的融合”,三是基于品牌影响力的“媒体与产业的融合”,四是基于资本纽带的“内容与渠道的融合”。
在基于内部出版资源的“新与旧的融合”模式方面,图书出版单位使用较多。出版单位以内容资源建设为转型抓手,将出版社传统出版优势转化为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通过资源整合应用最大限度挖掘内容衍生价值,创造新的增值空间。
在大众出版领域,主要是以多载体出版物为支撑的全产业链运营,如人民邮电出版社的“i尚漫中国原创动漫全媒体出版平台”,以原创内容为核心,集杂志、图书、PC、PAD、手机、客户端等多种载体形式的产品支持。在教育出版领域,主要是数字化教材工具为基础的全媒体及教育教学解决方案。如外研社的Unipus在线学习平台,集教学、学习、评测、科研为一体,目前已经走入400多所大学,积累了150万教师和学生用户。在专业出版领域,主要是以特色资源数据库为核心的知识服务。如人民法院出版社的“法信”平台,汇聚了2000万篇法律专业文献和案例裁判,5000种法律图书,知识分类体系做到15层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皮书数据库和列国志数据库,海内外使用客户超过了1000家,订购客户达到了300多家,2016年预计销售将达到3000万元。其副社长谢炜认为,重点是要结合政策热点做产品,如中国发展经验、“一带一路”主题等。
在基于本地化资源的“新闻与服务的融合”模式方面,一些出版单位更加注重将传播优势与本地民众生活需求相结合,以服务换用户。据江西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浩透露,目前公司旗下的新媒体企业正在南昌等地运营“晨WIFI”,即在公共场所提供免费WIFI,同时推送江西晨报的内容和广告,目前已拥有300个站点,日均访问量超过30万。重庆出版集团所属的农家科技杂志社打造了“淘土货”农产品电商平台,也是此类代表。
在基于品牌影响力的“媒体与产业的融合”模式方面,部分出版社将媒体的内容影响力转换为品牌影响力,将媒体资源转换为产业资源,将品牌影响力延伸到文化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深度介入产业链。例如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将手工类出版作为其核心品牌打造,市场占有率达40%,以此为基础打造了中华手工全媒体数字出版平台,包括玩美手工网、中国手工网络大学、中华手工视频库等。该社社长汪林中告诉记者,河南科技社顺利进入手工产业链,向用户提供包括进口手工材料、国际名师资源、展会、培训、业内联盟以及会员资源的多方面多层次服务,创建了“玩美手工”“两只老虎”品牌,形成在现代时尚手工产业领域的领导地位,相关连锁店已超20家。
在基于资本纽带的“内容与渠道的融合”模式方面,部分传统出版企业除了推出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之外,大多都与互联网科技公司建立了深入合作,借助外力加快融合发展。凤凰传媒通过投资控股了杭州凤侠网络、上海凤凰慕和、北京凤凰学易、厦门创壹软件等游戏资讯、手机游戏、在线教育、职业教育企业。2015年数字出版总营收超过8亿元,总员工数量近2000人。
制度保障转型升级再上台阶
不可否认,融合转型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业内示范并不等于市场领先,荣誉过后项目执行打折扣,资源整合能力有待提高,融合会议多、合作落地少。
孙寿山分析了数字化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一是现阶段我国出版业仍然存在观念转变不彻底,犹豫退缩或仅把互联网单纯作为载体和渠道,把传统内容原封不动平移到网络上。二是保障制度不健全,在议事决策、资金投入、资源统筹、项目管理、对外合作、产品研发、考核评价、人才培养、团队激励等方面,都有待作出具有稳定性和约束力的制度规定。三是人才储备不到位,核心人才流失、人才结构不尽合理、人才储备欠账过多。
其中最核心的当数制度建设问题。为此,总局发布了《新闻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升级制度保障体系建设规范(征求意见稿)》,向相关单位征求意见。保障体系8个方面,颇多亮点值得关注。
在“战略规划”方面,提出“对本单位数字化业务进行顶层设计”,为本单位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及融合发展制定出“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在“运营管理”方面,要求各新闻出版单位建立《数字出版业务社会效益指标综合评价办法》,倡导成立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在“出版管理”方面,要求确保数字出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出版导向不动摇,健全《数字出版业务流程规范》等制度;在“人才培养”方面,鼓励创新数字出版人才的选拔、任用、考核、激励机制;在“版权保护”方面,要求统筹管理内部版权资产,为数字出版业务建立相应的版权资产数据库;在“资本运营”方面,要求对数字出版业务中的资本运营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在“风险防控”方面,要求通过规范性制度保障,减少在重大项目立项、外部合作、技术投入、产品研发等方面出现重大损失;在“监督激励”方面,要求实行差异化考核,对直接涉及数字出版内容创作、业态创新、模式创新的部门和岗位,以社会效益考核为主,在收入分配和奖励、福利方面适度予以倾斜。
[时间:2016-11-07 作者:龚牟利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