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
2016年10月3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北京文博会品牌活动——“文化中国:2016中国文化产业指数发布”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本届发布会的主题为“文化+”。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吴江波,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贺耀敏,北京文博会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北京市贸促会副主任林彬,以及来自地方政府、高等院校、文化企业、新闻媒体的近百人出席会议。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贺耀敏教授在发布会上首先致辞。他倡导专家学者和文化产业界要不断通过理论探求来厘清“文化+”的思想内涵。在实践上,将文化元素融入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转型中,为经济、产业乃至社会的发展注入文化内核、文化元素、文化细胞和文化支撑,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和组织变革,为经济社会发展开辟出新空间。
发布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彭翊教授发布“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6)”和“中国文化消费发展指数(2016)”。据彭翊介绍,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本次为第7次发布,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本次为第4次发布,两大指数每年定在北京文博会期间发布,已经成为北京文博会的品牌活动之一。同时,两大指数通过对国家相关统计数据及市场调研数据的综合分析,客观反映了我国各省市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发展的总体情况、主要特点和未来趋势。
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6)结果表明,从综合指数排名来看,全国各省市综合指数排名与去年相比有一定幅度的变动,前五名的省市与去年保持一致,但位次发生了变化,北京超过上海,再次位列第一;天津的科研环境、公共环境、文化资源得分上升幅度较大,时隔三年再次进入全国前十名;辽宁也进入前十,其中辽宁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本、社会影响排名靠前;综合指数排名前十的省市中,除四川、江西以外,其余省市都位于东部地区。从数值来看,全国省市文化产业的均值达到了73.71,比去年的73.65略有上升,文化产业发展态势是保持上升的。从增速来看,2016年指数增速相对2015年基本持平。
三个分指数结果显示,首先是生产力指数,排名跟去年相比整体上变化浮动较小,前十名的省市中,除了四川、江西、河南外,其它均来自东部地区。从增速看,广东、山东、四川、浙江、江苏的得分增速分列生产力增长率前五名。
第二个分指数是影响力指数,从排名来看,跟去年相比整体上有一定的变化,东部地区文化产业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比较明显,前十名的省市中,就有7个来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从增速看,辽宁、贵州、甘肃、内蒙古、广西分列影响力增长率前五名。
第三个分指数是驱动力指数,首先看排名,和去年相比,有较多的省份上升幅度较大,比如江苏、重庆、天津、江西、浙江等。从增速看,上海、浙江、天津、青海、广东分列增长率前五位。彭翊教授还分析了从2010年到2016年指数的变化趋势。从整体态势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平均值基本呈现正增长的态势,年平均增速达到了1.08%,这个增速符合中央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定的要求。
从区域的变化来看,近6年来,除了2010年山西进入过综合指数前十,2014年湖南进入前十,2011、2012、2013、2015、2016年四川进入前十以及江西2014、2016年进入前十外,其它前十都是东部沿海的省份,这说明东部地区凭借强大的经济发展优势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从六年增长率来看,连续六年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普遍增长较快,比如说像今年增长最快的10个省市中有8个位于中西部地区,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方面是中西部各省市进一步提高了对文化产业重视程度,另一个方面是东部地区经济总量已经处于较高的水平,增长速度难以有大幅的提升。
从均衡度分析来看, 2010-2013年变异系数呈下降趋势,2014-2015年有小幅上升,2015-2016年又出现了下降,均衡度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
今年,财政部下达2016年度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4.2亿元,共支持项目944个,项目数较2015年增长11.06%,有力地支持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对推动全国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合理配置文化资源、优化产业发展整体布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今年发布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来看,我国文化消费综合指数持续增长,由2013年的73.7增至2015年的81.5,平均增长率为3.4%。一级指标中,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意愿、文化消费能力指数、文化消费满意度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文化消费环境指数上升速度最快,年平均增长率为8.8%,说明这三年我国文化消费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文化产品种类不断丰富,质量逐步提升,消费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化、便捷化,为居民进行文化消费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从区域角度看,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的文化消费综合指数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前十,且这7个省市均位于东部地区。可见,东部地区文化消费整体情况要好于中西部地区。此外,西部地区的四川和内蒙古首次进入全国前十。一级指标方面,文化消费环境、意愿、能力、水平指数的全国前十名省份中,东部地区均占了一半以上。相比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相对较高,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和精神享受,对文化产品种类、质量等各方面需求也较大。
从城乡角度看,相比2015年,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总体情况依然好于农村居民,且差距较去年进一步扩大。具体到一级指标,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环境、意愿、能力、水平、满意度指数均有所上升,其中文化消费环境和意愿指数上升明显;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环境和满意度明显上升,和城镇的差距明显缩小。
从性别角度看,男性的文化消费综合指数较2015年有所上升,女性的文化消费综合指数和去年基本持平。其中,女性的文化消费综合指数及各项一级指标均高于男性,但两者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其中,女性的文化消费水平远高于男性,说明相比男性,女性一直比较热衷于文化消费。
从年龄角度看,26-40岁居民的文化消费综合指数高于其他年龄段,且较2015年上升幅度较大。一级指标方面,26-40岁的文化消费能力优势比较明显;17岁及以下的文化消费能力明显不足,但其文化消费意愿相比其他年龄段更为强烈;40岁以上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和满意度指数上升较快。
从学历角度看,和2015年一样,不同学历人群的文化消费差异较为明显,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群的文化消费综合指数相对较高,尤其是文化消费能力和文化消费水平指标明显高于其他学历人群。
数据显示2016年十大文化产品/服务的消费情况是:
在国内外文化产品/服务的消费选择上,国内的文化旅游、游戏以及国外的电影、动漫依然比较受消费者欢迎。和2015年相比,国产电影、动漫和游戏的受欢迎程度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均提高了10%左右。
在“居民主要消费的文化产品/服务有哪些”这一问题的调查中发现,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文化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图书/报纸/期刊比较受欢迎,尤其是电影和广播电视,有接近60%的受访者选择了这两类文化产品。和2015年相比,文化娱乐活动、文化旅游、游戏的消费人数占比增加了超过10个百分点,增长幅度较大。
在十大文化产品/服务的消费支出水平方面,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文化旅游、文化娱乐活动、电影、工艺美术品和收藏品、网络文化活动、图书/报纸/期刊、游戏、文艺演出、广播电视、动漫。和2015年相比,文化娱乐活动、工艺美术品和收藏品排名有一定幅度上升,图书/报纸/期刊则有所下降。
根据居民的文化产品/服务消费意愿支出,结合实际支出,测算文化产品/服务的市场成长空间情况,排名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工艺美术品和收藏品、文化娱乐活动、电影、图书/报纸/期刊、游戏、网络文化活动、文化旅游、文艺演出、动漫、广播电视。其中,工艺美术品和收藏品、文化娱乐活动和游戏较2015年排名上升较多,而广播电视排名下降幅度较大。
文化消费补贴方式偏好方面,受访者更倾向于一两百元的储值卡、打折卡两种补贴方式,而返利补贴方式的受欢迎程度明显低于前两种补贴方式,而2015年这三种补贴方式的受欢迎程度差别不大。
通过对“希望将补贴花在哪些文化产品/服务上面”这一问题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受访者选择了电影、图书/报纸/期刊、文艺演出、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这几类文化产品。和2015年相比,文化演出和图书/报纸/期刊的排名上升了,广播电视的排名下降了。中国文化消费指数(2015)通过对覆盖全国31个省市, 涉及城乡、性别、年龄、学历等各类人群的文化消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出。指数结果显示,我国文化消费综合指数由2013年的73.7增至2015年的81.2,平均增长率为5%。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水平指数等一级指标均呈上升趋势,且文化消费环境指数上升速度最快,平均增长率为11.33%,文化消费意愿指数在经历了2014年的上涨后,有小幅回落,文化消费满意度指数在2014年有所下降后,出现了大幅提升。
会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行政学院、社科院的文化产业专家围绕“文化+”发表主题演讲,深入探讨“互联网+”背景下“文化+”的最新成果,寻求文化+城市、文化+产业、文化+各行业的协同发展路径。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教授以“2016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态势和新启示”为题系统梳理了2016年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并做了展望。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祁述裕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建设文化场景,培育城市内生动力 ”。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贾旭东教授演讲题目是“文化+与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演讲的题目是“文化+互联网+资本运作”。专家的精彩演讲带领与会嘉宾进行了一场精彩而又务实的思想碰撞。
[时间:2016-11-03 来源:中国经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