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下旬,北京最寒冷的一个双休日,一本名叫《嫦娥揽月》的图书却引起文学界和出版界热流涌动。周六,位于北京五道口的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分店,清华大学出版社在这里举办了一场读书见面会,来自四川的青年作家陈新与读者分享了他的新书《嫦娥揽月》的创作心得。周日,在北京东土城路25号,中国文学的殿堂——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和文学批评家也在研讨这本《嫦娥揽月》。
《嫦娥揽月》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图书?是神话故事?还是文学小说?以出版科技图书和大学教材为己任的清华大学社,为什么会选择这个看起来似乎与科技和教学都不沾边的文学图书呢?
清华大学社的总编辑吴培华在推荐此书时说:“‘嫦娥’代表的是中国探月工程。《嫦娥揽月》书写的不是神话,而是一部人类探月的史话,是一部充满科技文化自信的催人奋进的励志图书。”
以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水平为己任,出版过许多计算机、经济管理、科普文化精品图书的清华大学社,一直关注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一位来自四川的青年作家陈新和他带来的作品《嫦娥揽月》,进入了清华大学社编辑的视野。
陈新的父亲是军人,受父亲的影响,他自小便有家国情怀,因而他的写作内容十分关注国家的科技发展和未来的走向。在撰写《嫦娥揽月》之前,陈新不仅撰写了国内首部反映芦山地震的长篇报告文学《爱,与你同在》,而且还撰写了国内首部反映“蛟龙”号深潜器进行海洋深潜实验的长篇报告文学《探海蛟龙》,都取得了社会好评和良好市场反响,被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市教委等单位选入2014年度上海市中学生必读的10本中外好书;入编了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的语文试卷。在写完《探海蛟龙》之后,陈新又开始写探月题材。他与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同是四川人,同样的水土,相似的生长环境和同样的家国情怀,使陈新更容易走进吴伟仁的世界。于是几年时间里,他一直跟踪采访中国探月工程,采访吴伟仁和他的亲属、同事,终于写就长篇报告文学《嫦娥揽月》。
月球探测代表一个国家的科技硬实力。我国在实现载人航天、太空漫步之后,成功实施奔月工程,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值得铭记的大事。《嫦娥揽月》是第一部记录“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奔月过程和“玉兔号”在月球着陆全过程的报告文学,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除了记载了探月工程的科技使命,《嫦娥揽月》还体现了航天人的家国情怀,它以吴伟仁从四川大巴山中一名普通的生产队长成长为一名航天科学家的经历为主线,讴歌了航天人求真务实、敢于担当、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通过吴伟仁这个人物的传奇人生,描写了一代航天人共有的精神品格。
传播科学知识是清华大学社的使命,弘扬科学、爱国精神,也是清华出版人的家国情怀。清华大学社看中本书具有的深远的社会意义,编辑们放下手头能赚钱的教材,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本书编辑中,按精品标准打造本书。一方面,尽量保留书中月亮文化、登月史话方面的资料性成分,同时对于书中涉及的典故、史实一一核对;另一方面,对于作者天马行空、恣意汪洋的文字,编辑从科学角度加以修改,保持本书在科学上的严谨性和文字上的准确性。图书封面几易其稿:卫星摄影镜头下的月球,神秘而旷凉,衣袂飘逸的嫦娥向它飞来,同时,承载月球探测器的火箭腾空而起——体现了神话与科技、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统一。图书出版前后,出版社又启动了营销预案,召开了新书发布会、读者见面会,还在各大书展重点展位摆放本书,利用报纸书评推荐本书。
《嫦娥揽月》出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被教育部、中国教育网评为 “2015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且是人文社科类15本图书之一,并荣获了首届浩然文学奖一等奖。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出版社)
[时间:2016-10-31 作者:周菁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