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莘莘学子铺路,凭拳拳苦心做书。”这是读者们打开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官方网站便映入眼帘的一句话,它也真切地体现了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多年来踏踏实实为读者服务的责任与使命。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成立,是一家历经22年行业风雨却依然健康成长、稳步发展的现代出版企业。
多年来,辽师社在辽宁师范大学党委、行政的领导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立足自身优势与特色中不断拓展经营思路,调整组织架构,完善制度建设,在品牌打造、出书数量、发行码洋、销售收入、队伍建设上都取得了持续有序的发展。
教育无小事。在市场风云变幻中,作为以面向教育为主体的大学出版社,辽师社全体员工深感责任在肩。如今,出版社以面向“大教育”作为出版特色与专业追求,形成了以出版基础教育教材及配套用书为主,兼顾学术专著、教育培训系列用书,同时稳步向学前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等领域拓展的明晰的图书出版结构,并具有图书、电子、音像及网络出版等全方位出版能力。
不忘初心才能继续前进。回望20余年改革发展历程,辽师社社长王星总结了出版社不变的理念——教育出版就是良心出版:“辽师社将始终坚持质量至上的出版原则,以警醒和审慎的态度,竭尽所能守望着教育出版的净土。”
坚持正确出版导向
党建工作与主体业务相结合
出版企业是传播意识形态的主阵地,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守出版者的社会责任。
建社以来,辽师社始终坚决贯彻执行“出版事业必须坚持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方向”的方针,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切实加强出版导向管理,把正确的政治导向、价值导向作为选择书稿的指导标准。22年来,辽师社未出版一本思想内容有问题的图书,同时也没有任何违背相关政策法规的不规范出版行为,保证了在出版过程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辽师社始终把党建作为出版社工作的方向和引领,要求党员在具体业务工作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将党建工作与主体业务相结合,有计划、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就让党建工作更加接地气、有成效;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创新党建工作,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无论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还是今年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辽师社党总支在学校党委组织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对规定动作,雷厉风行,不打折扣。每次党员的探讨学习既围绕党建,也离不开相关主题的工作。例如,在探讨如何做一名合格党员时,同时讨论如何做好以中华传统美德、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图书出版工作,这就让党建工作与实际工作结合得更为紧密,让党员学习更有成效。
通过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带头坚定理想信念,带头践行廉洁自律准则,带头出实招创实业,辽师社充分调动了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了出版社的活力,对出版社各项业务工作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兴社
队伍建设与企业文化创建相结合
人才是出版社最宝贵的资源,队伍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辽师社以高效班子建设为龙头,把人才战略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年来,辽师社积极推进学习型企业的建立,通过集中培训、导师制等多种规范化的培训形式,为优秀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极大地提高广大员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例如,为了不断提高编辑业务基本功,辽师社在全社员工范围内开展的8105个通用汉字系列培训学习活动,得到辽宁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认可,向全省出版单位推介。
在队伍建设中,辽师社采取社领导亲自带动重点项目的方式推进一线员工的成长。在这样的过程中,辽师社历练了一个对党忠诚、尽职尽责、敢于担当、廉洁高效的领导班子,并形成了“团结、廉政、高效、开拓”的积极向上工作氛围。同时,建立起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素质高、业务精、作风正的出版队伍。
优秀的出版队伍为优质图书的出版提供了保证,人才强社理念的实施使得辽师社硕果不断。在2015年辽宁省图书系统开展的征文活动中,辽师社40多名编辑上交论文31篇,其中17篇分别荣获一、二等奖,论文总数和获奖总数均居全省各社第一;在辽宁省青年编辑技能大赛中,辽师社获8项个人奖项与两项团体奖,获奖人数最多,并有员工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取得了良好成绩;由韩德委撰写的《建好三支队伍,顺应互联网+》、张洋撰写的《着力培养适应新兴出版业态的编辑队伍》等论文分别参加了韬奋基金会出版人才高端论坛,先后荣获三等奖、优秀论文奖。
与此同时,出版社十分注重企业文化的营建,以党的群众路线为信念,全方位加强员工“人文关怀”情感体系建设,给予员工更多的关心和照顾。通过党员之家、文化墙、书香长廊建设浓厚了出版社的文化氛围和学习上进风气。
全社员工团结和睦、共同进取,凝聚成一个充满朝气的集体。经过22年的锤炼和升华,辽师社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企业文化特色——务实、创新、和谐、发展,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之间的和谐发展,使企业愿景与员工价值追求、职业激励与岗位约束、企业效益实现与员工收入增长、企业成长与员工成才相统一,把员工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员工把心气凝聚到出版社改革发展中来,把力量统一到出版社实力增长上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推动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为出版社的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坚持质量第一基本原则
挖掘优势与打造精品相结合
从出版社初创,到小具规模,多年以来,辽师社始终将图书质量管理当成头等大事积极推进。在22年的发展历程中,出版社的质量管理工作贯穿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一套系统的生产流程和质量管理体系,并提出“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全部达标、全套制度配齐”的全面质量控制方针,确保出版社图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多年来,辽师版图书无论使用反馈还是在各种不同级别的质量抽查中都反馈较好,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与形象。
在严格抓好图书编校质量、印装质量等各方面的基础上,近年来,如何提升本版图书内容质量与服务质量是辽师社的工作重点之一。以教材、教辅为例,如何做到紧跟教改脉搏,细分市场,从而向师生提供契合度高的教学用书,是辽师社对选题研发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保障服务质量的提升,包括收集广大读者线上线下的需求,做好信息反馈,从完善产品售后服务入手增强本版图书产品附加值,建立起多元化的营销服务体系,使其成为提高出版质量工作的延伸。
在22年发展历程中,辽师社严控质量关口,坚持在高等教育教材、学术著作等方面创精品、立品牌,不断扩大优势出版领域和特色图书的出版比重,在挖掘产品生命力和品牌建设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探索,百余种图书在省部级以上评奖中获奖。近年来,辽师社确立精品出版战略,充分发挥高校出版社的教育优势与责任担当,努力推出更多的精品项目,在主题出版以及重点项目申报工作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2014年,“出版系统数字化采编、储存及出版项目”,入选2014年新闻出版改革项目库,获得2014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读本》丛书入选“2014年度全省文艺、出版精品创作生产扶持资金作品(项目);“中小规模高校出版社发展路径研究”入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2015年,“青少年儿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媒体融合出版”入选2015年新闻出版改革项目库,获得2015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中国梦的意识形态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项目”;同时,《清朝前史》丛书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增补项目,并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支持。2016年,《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研究经典著作翻译文库》《草原丝路文明的历史见证——内陆欧亚草原东段的古代岩画遗存》两项选题,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3-6岁幼儿传统美德与习惯养成原创绘本系列》入选“2015年度全省文艺、出版精品创作生产扶持资金作品(项目)”。
一系列成绩的取得,树立了辽师社高质量、高品位、高水平的品牌形象,不仅提高了声誉,还保持了本版图书在学术人文产品出版上的已有地位和影响。
坚持实现两个效益双赢
服务教育与打造品牌相结合
为了突出师范社的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发展基础教育多作贡献,辽师社在多年的选题建设与调整中,不断强化“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师范教育服务,为基础教育、学前教育服务,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办社宗旨,始终将基础教育出版作为主营方向及支柱,在教育图书的研发中树立了自己的品牌。
目前,辽师社是东北三省仅有的拥有两套国标教材的出版单位,同时地方版教材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等各个阶段。2012年,在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开展的教辅出版资质申报中,辽师社荣获全科教辅出版资质,进一步奠定了在基础教育教材、教辅研发方面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出版产业不断遇到挑战,辽师社发展也面临着空前挑战。辽师社按照校党委的要求,充分发挥学校资源和自身优势,在突出社会效益的前提下,狠抓经济效益,通过产品延伸与品牌打造,用最大力度开拓图书市场。例如,2015年,辽师社为了进一步巩固本版中考类教辅图书的市场优势,细化并扩大市场份额,集中优秀作者资源,策划编写了《中考全程复习训练》系列丛书,全社员工坚持一个暑期全程无休,终于确保了图书如期出版上市,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
“十二五”时期,辽师社还承受着教材修订重审、教辅新政等多方压力,面对重重困难,全社上下齐心协力,积极应对,确保了各种教材审定工作顺利通过。与此同时,辽师社通过战略合作等多种方式,积极缓解教辅授权带来的发展困境,加强对销售渠道的管理与开拓,下大功夫进行营销创新与服务。通过一系列举措,尽管面临出版寒冬等各种不利影响,2015年辽师社各项经营指标在逆境中保持增长,为“十二五”画上了圆满句号。
坚持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深化改革与扭转观念相结合
2009年12月,辽师社转企改制全面完成,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标志着辽师社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辽师社大力推进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在创新机制、增强活力、强化管理、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上不断探索,在组织结构、劳动人事、绩效考核、薪酬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
出版社在改制前,很多制度按照事业单位模式去实行,不能实现多劳多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改制后,考核体系和分配制度逐渐调整,形成了以绩效为主的薪酬体系。例如,随着转企改制的完成,绩效考核的力度加大,员工60%-70%的工作可以量化,这与此前的事业单位运行模式相比发生了根本改变。
近年来,辽师社陆续建立了项目运营管理制度、科学完善的考核体系以及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在全社范围内形成了“全社上下抓项目、凝心聚力谋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创新了收入分配体系,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形成“岗位凭竞争、收入靠贡献”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从而建立“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科学决策体系,全社上下整体联动,高效运行,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转企改制后,制度调整是重要方面,关键还在于观念的改变。在出版业集团化发展趋势下,辽师社作为中小规模高校出版社,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做到推陈出新,就需要转变员工的观念,使其有积极主动提升自我能力水平的责任和意识。辽师社一方面通过促进原有品牌图书与市场的接轨,不断保持本版图书的市场生命力;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制度、创造学习机会等方式,在尽可能给员工提供全方位支持的基础上鼓励创新,让员工在项目拓展中闯出一条新路。
坚持做综合服务商
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相结合
2011年,辽师社正式获批电子、音像、网络出版权,这促使辽师社在做好传统出版主业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将数字化服务与纸质产品进行结合,如何加强教学资源立体化建设,以及如何拓展和延伸出版物内容和形式。
虽然辽师社还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但他们深知推进新兴出版与传统出版的融合发展,一定要了解读者需求再去做。简单把纸书数字化,没有太大价值。为此,辽师社也进行了不少尝试。例如,出版社以重点项目为驱动,建立了全数字化的协同编撰系统平台、试题资源库、辽师云书院发布平台。同时,针对本版的幼教产品系列,打造了“幼教学堂平台”,从单一的以教师为主,转向关注幼儿、家长、教师三方不同需求的多元发展之路。
又如,辽师社针对本版的教育产品,自主建设了一个“纸电互动”系统平台。该平台可以将视频、音频、图片、动画等富媒体资源生成唯一的二维码,此二维码可以印刷到图书对应位置上使用智能终端扫码轻松实现“扫码听书”“扫码看题”“扫码下载”。同时,同一页面还能生成另外一个“页面URL”二维码,利用微博、微信等工具使多维资源实现在线推广与营销。
作为中小规模高校出版社,辽师社目前的数字出版工作的定位就是以教育为本,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结合特色内容资源,凭借在专业领域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做深、做透、做强产品线。围绕主干产品,从出版‘一本书’向推出一系列‘服务’转变,尝试搭建教育运用服务平台,依托移动互联网开发教学客户端应用产品,包括微课、网络课堂、智能题库等应用产品,为实现网络媒体与纸介质之间的无缝关联提供更多资源服务,从而实现多元增效。
坚持一切工作配合学校发展
科研和资金支持相结合
辽师社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心系母校,始终秉持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服务的办社宗旨,坚持一切工作配合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竭尽所能地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提供支持。一方面,坚持做好本校专著的资助出版工作,现已资助本校教师出版学术专著百余部,为本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另一方面,辽师社多年来为学校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2015年辽师社被学校授予“特殊贡献奖”。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辽师社将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谋实策、出实招、用实功、求实效,积极探索质量效益型发展思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塑造成拥有优质人力资源的培育能力、优质出版资源的研发能力、优质管理资源的运营能力的现代出版企业。
[时间:2016-10-27 作者:李明远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