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出版”让科技期刊焕发青春

“域出版”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传统媒体似乎与新媒体是一种对立的存在。传统媒体因为新媒体的出现而式微、衰败,但通过智能平台,传统期刊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通过采访发现,目前已经有7000余种传统期刊与“域出版”合作,并受益匪浅。

 
  “专域”下开启多种合作
 
  构建“专域”,是期刊与“域出版”合作的最基本的方式。全国社科期刊创新联盟成员单位来自于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据《求是学刊》副主编李学弢介绍,这个联盟之所以成立与“域出版”概念首提者朱剑有直接关系。
 
  对于专业期刊来说,可以利用“域出版”平台及资源优势,打造行业域。被称为金属加工行业期刊龙头的《金属加工》杂志社,从2006年建立行业网站起,就不断探索新媒体的发展。2013年7月,该杂志试水微媒及移动平台发展,截至目前,粉丝数量已近百万人。社长栗延文说,现在杂志社的战术策略是以移动传播为突破口,在全媒体转型的道路上加速前进。但栗延文也发现,如同仅靠纸媒难以有效满足用户需求一样,仅靠微信也难以担起实现转型战略目标的重任。他们认为,要想占领竞争制高点,就看谁占有了知识服务平台。但仅靠杂志一己之力去构建知识服务平台还存在不少困难,比如资源生产、聚合及连接能力弱,技术力量缺乏、对平台功能缺乏经验,资金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等。栗延文认为,“域出版”传播平台给杂志带来了新的希望,它独特的资源(内容、群体)优势、平台优势都是杂志社所不具备的。栗延文希望借助“域出版”平台及资源优势,打造金属加工行业域,使其集资讯、在线会议、课程、视频、专题、文献、商城等自身资源及超星资源为一体,形成面向用户的金属加工知识服务平台。
 
  在“专域”下召开专题学术会议,有的期刊已经在这方面尝到了甜头。据《中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主任杨柳春介绍,该刊去年做了“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国际土壤年在中国”主题活动,活动内容在“专域”进行了直播,传播效果非常好。
 
  除了通过“专域”合作扩大期刊影响力外,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主编蔡蓉华还认为,期刊作为知识成果传播载体需要评价体系来评定学术质量。传统采用定量和定性评价方法,但这种方式并非完美,容易受评价指标影响,结果也不能确保没有偏差,移动数据开辟了期刊评价新局面,从移动数据中挖掘信息互补于评价,将是确保评价质量的又一保障。
 
  期待技术不断创新完善
 
  新技术总是在不断地创新,专家们在肯定“域出版”功能及意义的同时,也对“域出版”发展提出了建议。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希望“域出版”平台在交互功能方面再做进一步的研发。他还提醒,好技术不代表能成功,市场推广很重要,这样平台生命力才会越来越强大。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认为,目前期刊融合中有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缺乏国家主导的公共服务数字出版平台,具体表现为广大分散弱小的学术期刊无公共技术平台支撑,盲目、重复探索。二是学术期刊主体地位模糊,表现为学术期刊主体性缺失、融合动力不足。在他看来,“域出版”作为移动智能化出版传播平台,可以说是最新的一体化刊网融合转型升级方案,但仍然需要解决学术期刊的主体性体现、平台权威的规则秩序建设、资源与利益的协调机制、学术民主评议的有效开展、制度意义上的产权归属等问题。
 
  栗延文期待科技期刊与“域出版”平台之间形成共生共荣的合作关系,依托强大的技术平台和资源平台,在各自专业领域做深做强做大。他同时建议,超星不仅是面向机构用户的平台,还应为媒体提供面向终端用户的平台;不仅提供横向共性通用功能,还应提供纵深发展的支撑工具。
 
  据了解,会议会刚结束,已经有不少期刊开始在“域出版”平台上建设专题。如同高自龙所说,“刊网融合只有在先进工具、技术驱动下,优先为学术期刊及其编辑部的主体性优势发挥释放空间和能量,才能形成千军万马共建学术期刊出版与传播的新生态、新秩序”。

[时间:2016-10-27  作者:刘蓓蓓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报 ]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