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投入品,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资料,在促进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的同时,也事关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安全。尼龙袋、薄膜、农药瓶等农资使用后被丢弃在田间地头,一直以来没有得以彻底消除。这些被丢弃在田间地头的农资包装废弃物俗称“白色污染”,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一道不和谐的“风景”。
2012年,我市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农业面源污染调研。其中,我市农膜年使用量约为2.8万吨,普遍应用于大棚、温室、小拱棚和地面直接覆盖,为蔬菜瓜果、大棚葡萄以及早稻育秧等农业生产提供保障。调研表明,除水田地膜100%回收外,蔬菜瓜果旧地膜只有20%回收,占到八成总量约1100吨的蔬菜瓜果旧地膜,在清洁田园时与残茬、杂草一起作焚烧处理。
农膜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学聚合物,在土壤中难以降解,残留于土壤中会破坏耕层结构,影响土壤通气和水肥传导;即使降解也会释放有害物质,使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抗旱能力,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板结且肥力下降,不利于土壤的生态平衡,导致农作物减产。
此外,在田边地头堆弃残留地膜,还会造成地膜随风飞扬的景观污染,就地焚烧又会造成大气污染。
在去年和今年的市两会上,叶红霞等多位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了“合力防治农药化肥农膜污染的建议”。
分析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一方面是地膜没有回收利用价值,加之捡拾麻烦费时费力,农民大多直接旋耕入地。即使一些农民有觉悟收集起来,也是没有出路,或堆在田头、河道边,或焚烧处理。农药包装,作为有毒有害物质,也是散落田头、河道边;部分收集起来的农药包装,由于没有专业处理单位,被作为生活垃圾直接进了垃圾焚烧厂。
另一方面,由于土地流转承包期大多不长,趋利性决定了许多种植大户不愿加大投入,明知废弃地膜影响土壤造成作物减产,也因回收地膜费时较多而弃之不顾。这些不同程度地造成农膜等污染加剧。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市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市级生态村考核指标中,就包括了农村水环境质量等14项,其中“农膜回收率”被列入第12项,要求申报的建制村做到农膜回收率在90%以上。去年,我市在水环境治理实施方案中,又提出要实施清洁田园推进行动。
可以说,消除田间地头“白色污染”,既是我市的薄弱环节,也是农业水环境治理的难点。
日前,宁海长街东港村一张姓村民提着田间捡来的农药瓶(袋)在村农资经营店换了几十元钱。“一只袋子换0.1元,一只大农药瓶能换0.2元,既能拿钱,又保护环境,这办法好。”今年2月,宁海在长街、力洋等农业大镇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县推广“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置、公共财政扶持”的农资废弃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置机制。目前,遍布乡镇的93个农资经营店成了回收实施主体。长街东港农资经营部经营户说,废弃包装物积攒到一定数量时,就电话通知丰庆农资公司派人来回收。据介绍,丰庆农资公司作为回收运贮主体,通过农资经营店进行有偿回收,并对包装物统一归集和清点,再有计划地分期分批送到专业处置企业进行销毁。截至目前,该县已对回收来的近60万件农资废弃包装物进行集中处置,支付农户收购费用7万余元。
作为全省的典型,鄞州区率先实现农资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全覆盖,并创新管理手段,建立两种保洁模式。一是镇-村-保洁员模式。乡镇(街道)将辖区内农资包装废弃物保洁任务分解下达到各村,各村作为农资包装废弃物回收实施主体,雇用专职(兼职)村级农田保洁员,由保洁员具体负责做好本村农田、村落和小、散种养殖场(户)农资包装废弃物的回收保洁。二是镇-环卫站(或其他主体)-保洁员模式。镇乡、街道将辖区内农资包装废弃物保洁收集任务,通过招标、委托等服务外包的形式,外包给环卫站或保洁公司来承担,由环卫站或保洁公司组建农资包装废弃物保洁收集队伍。
该区还制订出台考核办法,实行农资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绩效与基本农田保护激励资金、农业扶持政策、各类认证先进荣誉“三挂钩”。到今年9月,鄞州共投入资金1398万元,建立乡镇农资包装废弃物集中收集点19个,设立统一回收点1233个,落实专职人员354人,统一回收农(兽)药瓶(袋)、抛秧盘、农用薄膜等农资包装废弃物517.14吨,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宁波市环保固废处置有限公司实施农资包装废弃物收运,实现100%集中无害化处理。
我们从市农业局获悉,作为省级试点,我市鄞州、奉化和慈溪三地均按省里要求制定方案、组织实施,并辐射到周边地区。据统计,去年,全市统一回收各类农药瓶(袋)1383.7万件,无害化处置农药废弃包装物540余吨,产生了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农资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看似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
[时间:2016-10-24 来源:宁波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