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出版的不解之缘

出版

  鲁迅先生一生虽没有直接进入书局或出版社从事出版事业,却与出版业有着不解之缘。他一生把办刊物、印图书,培养造就一批青年作者队伍,当作进行文学革命斗争的重要手段,并身体力行,多次亲自投身专业编辑工作,工作内容涉及编辑出版全流程,为中国当代出版事业的成长和发展作出了非凡的贡献,可以说,鲁迅先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出版业先驱。

  从作者到编者

  民国初年,中国只有书局和印刷厂,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出版制度,私人可以自费刊印和发行图书杂志。

  鲁迅最早立意创办刊物是在1906年,当年夏天,鲁迅从日本回国探亲,并带二弟周作人赴日本留学。回到日本后,鲁迅即着手创办杂志。为此,鲁迅组织了作者队伍,找到了赞助人,新刊物拟命名为《新生》,但就在印制前,预订的投资却没了着落,杂志的创办也就不了了之了。

  鲁迅没有放弃自营书刊的尝试。1909年2月,他在浙江友人、银行家蒋抑芝的支持下,在日本自费印制出版了《域外小说集》。这本小说集从封面到内文写作和编辑,均由鲁迅兄弟二人亲手操作,上下两册收录了1907年—1908年间,鲁迅和周作人合作翻译的16篇外国文学作品,尤其是俄国、东欧国家的一些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文学。

  1909年秋天,鲁迅回国后出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教员,后于1912年初,经好友许寿裳推荐,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同年5月随政府迁至北京,并于当年8月受聘出任民国政府教育部佥事。其间,鲁迅积极投身于民国初年的国家文化建设事业当中。在南京的短暂任职期间,鲁迅直接参与了搜求各类图书、组建“中央图书馆”的工作。迁至北京后,他所在的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又承担起京师图书馆、通俗图书馆的创办和管理工作。

  1917年至1923年,鲁迅以特约撰稿人的形式为报刊撰稿,其间于1918年为《新青年》杂志创作了《狂人日记》《孔乙己》,1921年—1922年在《晨报》副刊连载了《阿Q正传》。

  1923年8月,鲁迅结集出版了小说集《呐喊》,这本小说集先是由北京新潮社出版,1926年改由北新书局出版,截至1930年1月,已经是第13次印刷了。

  鲁迅一生主持创办了多份刊物,包括《莽原》《语丝》《未名》《奔流》《朝花》《萌芽月刊》《前哨(文学导报)》《十字街头》《译文》等共计10余种。

  为创办这些期刊,鲁迅投入了不少资金和大量精力。1924年《语丝》周刊创办之初,鲁迅、周作人、孙伏园和章川岛等人均要自费承担印刷费,该刊面世后销售非常理想,创刊号再版了7次,销量高达1.5万份,其后每期也维持在7000份左右。该刊最初创办时,借助了北京大学学生刊物《新潮》的人员和编辑场所,后来北大学生李小峰毕业后,就专门承担起了《语丝》的出版管理工作,并发展成立了北新书局,《语丝》也就转由北新书局经营出版。可以说,鲁迅凭借一本杂志催生了一个出版社。

  甘作孺子牛

  鲁迅不但自己笔耕不辍,积极投身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事业,而且也甘作人梯,大力引导和团结青年知识分子走上文学创作之路。1924—1925两年时间内,他在北京先后直接参与发起了语丝社、莽原社和未名社等文学社团。1928年与柔石、王方仁共同创办了朝花社,并最终于192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在上海参与组织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这些社团里,他义无反顾地积极分担出版经费,接揽繁重的编辑、撰稿等工作,开夜车是鲁迅日常生活的常态。

  1925年8月,倡导发起成立未名社时,鲁迅只安排了韦素园、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曹靖华等5名青年人各承担了50元初创印刷费,自己主动承担了其余350元费用。

  对于未名社出版物的印刷装帧、代销委售等细事,鲁迅也一一注意,亲自指点,比如,一行开头的标点要移至上一行未尾;译作日期跟正文之间要空一行;用中文译外国人名时,长体和扁体的字要配称使用,因为一律长体不好看。就是在鲁迅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小小的未名社在六七年的时间里出版了20多种书籍和70多期刊物。

  鲁迅参加“左联”后,与共产党员冯雪峰等合编《萌芽月刊》,该刊1930年1月创刊,内容着重翻译介绍前苏联等国家的文学作品。该刊封面上的刊头字即由鲁迅亲手设计绘制。

  20世纪30年代,鲁迅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他仍全身心投入中国革命事业,悉心培养左翼作家力量。“左联”成立后,鲁迅积极承担起革命重任,积极将革命文学的火种团结在自己身边,为他们看稿、改稿、校稿、作序,帮助出版作品。

  鲁迅与瞿秋白的友谊,堪称现代文学史佳话。1935年6月,瞿秋白牺牲后,鲁迅决定将瞿秋白的生前作品编辑成书,这就是60万字的《海上述林》,编校工作全由鲁迅一人完成,这部著作也是他一生编辑的最后作品。

  《海上述林》一书的印制费用也主要是由鲁迅出资和组织筹款的,鲁迅当时的经济状况已经很不宽裕,但他慷慨解囊,单只赎回瞿秋白《高尔基论文艺集》等两部著作的版权就花费了200元大洋。鲁迅还将该书纸张运至日本进行印制装订,上下两部均以精装书的样式出版。

  倡导新兴木刻

  鲁迅是中国新兴木刻创作版画运动的倡导者和发起人。

  民国初年,中国插画本图书出版物非常少见,插图艺术尚未发展起来。历史上,中国的传统木刻艺术主要是用于复制画作,而鲁迅所倡导的,是艺术家直接用木刻来进行绘画创作,把艺术作为战斗武器。

  为将西方及日本的现代木刻技术引入中国,培养中国的插画制作团队,鲁迅亲自组织木刻协会,开班授课。在鲁迅的带领和引导下,中国新兴木刻运动迅速发展,在上海先后成立了“上海一八艺社”“野风画会”“春地美术研究所”等,一批左翼青年从事新兴木刻的创作,如来自浙沪两地和国立艺专的彦涵、力群、罗工柳、叶洛、胡一川、江丰、马达、陈铁耕等相继奔赴延安,成为解放区木刻的骨干力量。

  鲁迅不仅倡导现代木刻技术,还编辑和出版了高质量木刻画集以作国人示范,1933年9月,鲁迅与郑振铎合编的《北平笺谱》出版,在这套木刻套印笺纸图集里,收录和复制了中国传统木刻艺术的人物、山水、花鸟笺332幅,其用纸、装帧都非常简朴精美。当年的中国,笺纸业已被机器印刷冲击得没有还手之力,郑振铎在半年多的时间里,跑遍了北京琉璃厂、厂甸、东单的10余家笺纸作坊才选好图案和找齐雕板。

  鲁迅还大力引进和倡导现代插画艺术。1934年鲁迅自费出版的《木刻纪程》(收录当代中国木刻作品)、《引玉集》(收录苏联木刻作品)等中外木刻作品集,收录了当代中外木刻家创作的反映民众困苦生活,反压迫反剥削的社会题材的作品。同年8月,鲁迅还从前苏联引进了高尔基《母亲》一书的插画,结集出版了《〈母亲〉木刻十四幅》一书。

  鲁迅收藏的中外版画,包括梅斐尔德、麦绥莱勒等280多位版画家的原作共4000多幅。1936年,鲁迅还与内山书店合作举办了外国版画展览会,把国外优秀的版画作品介绍给中国青年。

[时间:2016-10-24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