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如何做得更好

出版

  近年来,以出版业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对GDP(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以及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的到来,国家新闻出版业也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由北京印刷学院副校长王关义教授带领团队完成的《中国出版业素质升级研究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一书,聚焦我国文化产业改革的重中之重——出版业的素质升级,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和理论剖析,对我国出版业素质升级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

  立意高远,紧贴我国出版业发展现实情况。《中国出版业素质升级研究报告》一书为科技部国家软科学重大研究项目“中国出版业转型与升级战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将出版业改革放入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背景中进行考察,体现了出版业的本质属性。党和国家把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软实力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出版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国家文化建设层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而在经济建设层面同样需要贡献价值。出版业素质升级是出版体制改革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出版业在国家建设贡献值的必经之路。在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研究出版业的素质升级,无疑是一种更高的立意和视角。

  着力点准确,牢牢把握我国出版业改革脉搏。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出版业也进入改革的深水区,立足于数字技术对传统出版业态产生的冲击以及面对新的出版生态,结合文化体制改革以及建设出版强国的战略目标,出版产业素质已经不能满足其持续发展的需要,出版产业素质升级迫在眉睫。结合国际范围内出版业发展的实际,本书总结了产业升级的动因,可将产业升级的模式概括为三种,即政府推动型、市场牵引型和技术驱动型。并对每一种模式的特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归纳。全书分别从管理与制度素质、从业人员素质、技术素质等角度,着力探寻进一步推动我国出版业素质升级的规律,切合出版体制改革的命脉,是助推出版产业持续向前发展的有益尝试。

  落脚点务实,将学术研究回归到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中国出版业素质升级研究报告》一书依托王关义主持的科研项目,将学术研究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科研活动的展开与成果的呈现形式,均体现出稳扎稳打、务实求真的学术作风。通过细致的分类,将调查研究落实在实践中,调查问卷就遍及全国近5000名出版业从业人员。正是这些来自产业一线的充分翔实的一手数据和资料能够让学术活动紧接地气、回应现实的需求。

  《中国出版业转型与升级战略研究报告》一书以调查得出的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图书从业人员素质的现状,针对素质升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该书的出版不仅在理论上拓展了出版产业研究的理论视野,同时也为政府出版管理部门制定推动我国出版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提供借鉴和指导。

[时间:2016-10-14  作者:芦世玲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