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书企融资的机遇与瓶颈

民营书企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民营书企近年来开始迎来了各路资本的注入,无论是国有资本介入、业外资本介入,还是独立上市,都让曾经家庭作坊式、师徒制的民营书企,步入到现代化管理的轨道上。

  很多民营书企带有浓重的传统民营企业基因,中途改制成公司,以行会手段进行现代管理,甚至导致不少创始团队最终分崩离析,或员工离心离德。其内部管理多半是任人唯亲、创始人独断专行,名为现代企业,实为封建企业。如今,在融资之后,这些民营书企不得不将自己的股权、管理、营收等内部资料公之于众,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内部管理。民营书企可以说不仅有人“养”,也有人“管”了。

  民营书企的瓶颈

  近年来,民营书企的发展利好频传,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从利好的方面来说,由于文化日益繁荣,图书日趋多样化,图书公司越来越多,品种越来越丰富。而发展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政策方面,近年来主题出版日益重要,但民营书企却总爱打“擦边球”,很容易“出问题”;在管理方面,民营书企近半数是“夫妻店”“兄弟店”,还保留着师徒传承等“行规”,不利于长远发展;在品类方面,目前规模较大的民营书企产品多半集中在教辅方面,盈利情况主要受国家政策影响,一旦政策发生变化,利润立刻会受到影响;在规模方面,民营书企一般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弱。

  在这几个方面之中,笔者认为管理最为重要,甚至关系到民营书业在现代社会的转型以及未来的发展;但也有不少民营书企表示,规模才是关键所在,他们认为规模较小的图书公司,不能给员工安全感,一旦出现天灾人祸,整个公司都会受影响。例如2012年暴雨冲垮《读库》库房;2016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天下书盟存放在北京市通州区库房的图书。另一方面,为了留住骨干员工,公司需要支付更多的工资。因此,民营书业企业求得业内外资本注入,实属形势所迫。

  与国有企业相比,不少民营书企在管理上存在“一言堂”的情况,公司创始人在公司内部拥有绝对权威。这是由几点因素造成的:首先,民营书企老板与员工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而国有出版社的社领导与员工则是同事关系;其次,民营书企成立之初,资本较少,风险巨大,所以工资起伏不定,加之频繁改变产品结构和公司架构,创始人只有依靠绝对权威进行有效管理;再次,民营书企创始人多数是夫妻、兄弟、同学的关系,后招募的职业经理人往往无法融入这个圈子。

  业内外资本注入民营书企,带去的不仅仅是业务升级,更重要的是公司架构的改变,让过去“一言堂”的小作坊,变为现代企业。

  管理体制有待规范

  近日,相声演员曹云金发表了一条7000多字的长文《是时候了,也该做个了结了》,指斥自己的老师、德云社创始人郭德纲种种“罪状”。类似郭德纲和曹云金这样“小人绝交,口出恶言”的情况,在民营书企也时有发生,经常有民营书企的员工,离职后吐槽该企业的管理情况。最近一次引发热议的是某民营书企一位离职员工写的《你为什么离开前公司?》,总结了公司领导的种种怪癖和公司管理的种种弊端。比如,公司副总和财务人员是夫妻,只有不得罪这对夫妻才能在公司安稳度日;再如,要求全体员工周六到公司大扫除,桌上除了一支笔不许有任何杂物,否则都被威胁开除,导致一位优秀主管直接被炒鱿鱼。第一件事说明这家公司的人事体制存在问题,第二件事说明该公司全体员工高度服从老板意志,根本不分是非对错。而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其管理体制尚处于封建小作坊阶段。

  股权的转让意味着职业经理人的介和公司的透明化管理。以天下书盟为例,2014年底,天下书盟增加新股东郭济访、张根柱。两人当中,一位曾担任江苏文艺出版社副社长,一位曾就职北京日知经远图书公司。在此之前,天下书盟的股东仅有蔡雷平和刘加临,两人系夫妻。2015年7月,天下书盟登陆新三板。不难发现,这家图书公司由职业经理人管理之后,提高了公司的经营水平和管理层次。

  民营书业接受国有资本,让企业员工有了归属感和安全感。从管理上说,是将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引入了民营书企。虽然国有企业的管理也存在种种弊端,但目前来看,还是国内最为“民主”的体制,出版社对员工的包容度相对较高。而民营书企则不然,员工对“奇葩老板”的服从度高,这其实是权力不受限制导致的。而混合所有制,一方面,国有企业吸收了民营书企的活力,另一方面,民营书企的员工获得了和老板做同事的机会,有利于激发其创造力。

  而业外资本的引入,则将影视圈、互联网等领域的管理经验引入了民营书企。这些领域,热钱更多,媒体和大众关注度高,国际化程度也相对较高。便将民营书企的经营范围从图书出版扩大到“大文化”的领域,进而使传统的管理体制“脱胎换骨”。

[时间:2016-09-29  作者:原业伟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