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根烟囱曾是江门的地标,不少市民专门前往见证这一刻。随着最后两根烟囱的倒下,百年纸厂的命运正式终结。
“倒了,倒了!”19日上午11时许,随着第二根烟囱的倒下,江门造纸厂旁边围观的人们惊呼道。有赞许,亦有遗憾。有人觉得这百年烟囱见证了江门当年的威水史,而有人则认为“早该拆掉了,放那么多年烟”。
江门造纸厂,在老江门人心中那三根笔直的大烟囱,不仅承载着江门百年的造纸史,更一度成为江门的地标。19日,为了消除江门市原造纸厂烟囱对周边的影响和隐患,江门市有关部门对纸厂烟囱实施爆破拆除。烟囱消失了,但是,关于纸厂的历史却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江门地标纸厂烟囱正式“消失”
沿着江门江礼大桥往礼乐方向走,远远可见两根高耸入云的大烟囱静静伫立,对于很多“老江门”而言,它们就是江门纸厂的“地标”,看到大烟囱也就到了纸厂。
不过,曾经辉煌的纸厂已今非昔比。由于各种原因,该厂在2006年已经停工,目前该厂已作为仓库出租,厂区内大部分地方已杂草丛生,曾经的生产车间已有些破旧,门窗早已损坏,车间内的机器也已搬走。
19日上午11时许,随着一声巨响,江门造纸厂最后一根烟囱随之倒下,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矗立在江门河边的三根带有江门工业发展标志的烟囱全部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据了解,二十世纪初,江门建成了一批当代奠基性的工厂,如江门造纸厂、江门造船厂、江门肥皂厂、江门火柴厂等11处。分布在江门河的两岸,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江门造纸厂,而这三根高高耸立的烟囱有两根是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的,一根则建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曾是我国四大纸厂之一
1909年,江门台山旅日华侨余觉之、余乾甫二人怀着“计民生日用所需,必除布帛菽粟外,无重要于纸”的抱负学成返乡“实业救国”,1913年在江门文昌沙一带正式创办“江门制纸股份有限公司”,开创广东近代造纸业的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江门造纸厂试制了打字纸、凸版纸等产品。1956年,江门甘化厂纸浆车间建成投产,用甘蔗渣为原料,生产纸浆板投放市场。1964年,江门造纸厂改用龙须草和破布为原料生产出出口打字纸,降低了成本,成为国内率先使用国产原料生产出口打字纸的工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江门造纸工业发展较快。江门造纸厂采用石蜡和松香施胶新工艺、提高纸的防水性能,采用竹浆代替布浆生产凸版纸,采用漂白木浆、甘芒浆和漂白稻草浆为原料生产60克书写纸和60克单面胶版纸。
说起纸厂的“威水史”,1968年入厂在工厂工作了36年、担任过工厂铲车班班长的李兆鸿如数家珍。“辉煌的时候,厂里有两三千人,除了甘化厂规模最大的就是我们厂了,我们有铜版纸、白板纸、打字纸、无碳复印纸等几十种纸,全国各地的客户都来这里买纸。打字纸最出名,曾有一段时间纸张脱销,根本不够卖。进仓、出仓,全部都是铲车班干的,有时一天干十个小时、十二个小时。比较辉煌时,我们厂有幼儿园、有学校,还有好多娱乐设施。”他说,“当年,进这个厂是很难的。”
江门造纸厂是江门资历最老、规模最大的侨资企业,也是当时我国四大造纸厂之一,至今已走过百年风雨,历经近代民族工业实业救国、社会主义改造以及改革开放等重要历程。然而,2006年,纸厂由于种种原因破产了,破产改造后,除了一座碉楼、一座办公楼、一座青砖瓦房和三根烟囱,其余的全被拆除。
烟囱污染曾“惹恼”周边人
然而,对于江门纸厂,特别是这三根烟囱的记忆,却并不都那么美好。对于生活在纸厂附近的老居民来说,三根烟囱也是他们的烦恼之源。
“老礼乐人(纸厂所在的居民区)特别讨厌烟囱,长年冒烟污染环境,这里每家每户的衣服晾在外面经常沾满黑灰尘。”礼乐老居民区先生告诉记者。
家住纸厂附近的梁先生对这三根烟囱也是多有怨言,“以前的纸厂规模很大,每天都冒黑烟,污染环境,”他说,“后来纸厂破产了,烟囱不冒烟了,但是也不拆掉,一点也不美观。”
纸厂将成“南岸印迹”永留记忆
三根烟囱消失了,但是,人们对百年纸厂的记忆没有消失。
为了展示江门工业发展历程,江门造纸厂三根烟囱消失后,根据《江门市江海区南岸印迹发展策划》,江门市“南岸印迹”项目,将把江门造纸厂打造成珠西乃至全省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典范。为此,江门市根据江门10多处的百年工业遗址,打造工业历史博物馆及工业遗产长廊两部分,兼顾工业科普教育、传递工业文化知识、活化工业遗产、凸显文化创意等功能,致力于打造广东工业文化科普教育基地。
记者了解到,规划的工业遗迹公园位于纸厂内,里面有建于清末民初的三栋建筑物(市级保护文物),其中一栋还是碉楼,另外还有两栋建于1955年的旧宣传室和成品车间,都是年代久远的工业建筑。而江门纸厂也会被保护好,使后人能够了解江门的工业历史。
[时间:2016-09-20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