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书店加油的背后 是出版社寻求与读者产生深度的连接

出版社读者

  今天的出版业从性质上来说,更像是一个服务行业,需要找到读者究竟在哪里,并和他们产生更深度的连接。其实这个领域,出版社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而它可以产生的价值,也不言而喻。今天,李迪斐为我们分享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做书经验。

  8月20日上午,一篇题为《此刻,他们在全国30家书店等你》的微信推送,刷遍了许多读者的微信朋友圈,微博上的#加油书店#话题也开始走热,与此同时,在全国26座城市的30家书店里,一场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发起的“加油!书店”活动正悄然上演。

  家书店的联动,90位读者的书店店员体验之旅,1300多位读者发来的他们和书店之间的故事,5000多位读者走进书店参与我们的活动,6万次的活动视频播放量,累积近10万字的由各地读者撰写的书店店员体验报告,超过140万的#加油书店#微博话题阅读量……

  活动结束后一周,当我们看到这组数据时,大家都稍稍松了一口气,毕竟在活动之前,我们自己也在嘀咕:出版社向读者发出这样的一次呼吁时,究竟可以有多少读者响应?

  这检验的不仅仅是这一次活动的效果,自从今年年初我们开始试水社群运营之后,这次活动更是在检验读者对于我们出版社品牌的认同感——在我们看来,让读者和出版社一起参与到一件事情当中,读者才会与出版社产生深度的连接,进而对出版社的品牌更加了解和认同。

  一场席卷全国30家书店的集体行动

  广西师大出版社成立以来,和书店的关系一直都十分密切,30周年社庆之际,向社会发起为书店加油的号召,也是对书店伙伴30年来对出版社的支持表示感谢的一种方式。但是在活动的形式上,如何才能够充分调动读者和书店的热情,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

  在线下,“八小时书店店员体验计划”是我们整个活动的核心,经过若干轮的用户画像,我们把目标用户设定为对实体书店有一定感情、并愿意身体力行地为实体书店的发展做一些事情的读者。这部分的用户群体相对来说不会太大,但他们是整个活动的核心,我们判断,他们可以较为顺利地完成店员体验的任务,也可以在活动结束后有一定的内容输出。

  在线上,我们设计了#加油书店#这一微博话题,通过一系列的营销手段,让大家参与到话题的互动中,在网络上形成对实体书店这个话题的讨论。相比我们的线下活动,线上的话题讨论参与门槛更低,我们希望更大范围的读者可以更容易地参与到这个话题的讨论中。

  围绕这两部分的活动,我们针对每个环节都进行了具体的设计,仅“八小时书店店员体验计划”的名额产生,我们就设计了不下十个方案,并就每个方案都进行了推演,最终才确定了每家书店先期通过报名产生1个名额,当天现场随机产生1个名额的方案,一方面保证了活动参与者的质量,同时也增加了活动的参与感和综艺感,有利于话题传播。

  实际上,在一个月的活动筹备期里我们是非常焦虑的。宣传文案、宣传视频、活动物料都在紧锣密鼓地制作,但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是否可以真正调动起我们的读者,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前期一切的设计都只是铺垫,最终能否真正找到和我们价值观契合的那群人,和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是我们所不确定的。庆幸的是,结果是令人欣喜的。

  活动当天上午,有全国各地的许多读者在各个书店的新媒体平台上看到活动的推送后,立即走出家门搭上地铁,成为第一个抵达书店的人,顺利获得“八小时书店店员体验”的名额。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网友参与到了线上的话题讨论当中,而在微博上,#加油书店#的话题阅读量超过了140万……

  读者运营是出版社品牌构建的关键一环

  或许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是出版社来做这样的一个活动?事实上,这并非一时兴起,背后呈现出来的是我们基于新媒体平台的读者运营策略。

  我们在运营出版社的各个新媒体平台时,就常常在想,比拼内容和流量,我们和那些大号相比差距太大,那我们的优势究竟在哪里?读者浏览完我们每天推送的文章后,除了分享和点赞之外,还能留下什么痕迹?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渐渐发现,内容运营其实是读者运营的一部分,内容运营应该为读者运营服务。

  在我们看来,出版社有内容优势,但内容不会自己凭空地和读者产生连接,我们希望可以以内容为出发点,引起读者的思考、讨论和行动,从平面到立体,使我们与读者之间发生关系,从线上到线下构成一个系统。只有和读者产生连接的内容才是有价值的内容,而通过让大家一起做一件事儿,才会让读者对出版社的品牌更了解,更有黏性。

  正如在这次“加油!书店”的活动中,我们首先基于内容,和感兴趣的读者发生了浅层次的连接,然后通过收集1300多位读者和书店的故事,基于这些故事来召集更大范围内的读者产生群体行动,在8月20日当天成为我们活动的共同行动人。

  在这次活动结束之后,我们还收集到了读者们发来的近百篇优质的文章,围绕着这些读者和读者产生的内容,我们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而这正是我们在读者运营上想要实现的目标:基于内容召集读者产生群体行动,真正让读者变成出版社品牌的共同行动人,认同我们品牌的人格、以及倡导的东西,而这也正是读者运营和品牌构建的关系。

  未来,如何制造更多有价值的连接

  我常常在想,对于出版社而言,新媒体运营究竟是在运营什么?

  追溯到互联网的出现,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让信息的传递变得更有效率,让人与人的连接变得更加简单。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进一步打破了这种时空上的局限,人们随时随都可以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而“新媒体”恰恰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所应运而生的新的媒介和平台,借助所谓的“新媒体”,可以让人们更有效率地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地与世界上的人事物产生联系。

  所以,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在做的事情,那应该是:我们希望借助“新媒体”,制造更多有价值的连接。可能是人与信息的连接,可能是人与书的连接,可能是人与知识的连接,可能是人与社群的连接,可能是人与人的连接。

  年初,我们开始在线上搭建出版社的书友群,是希望借助即时通讯的工具,让我们和读者之间、让读者彼此之间有更多、更快捷、更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在这里,我们希望制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后来,我们从3月开始组织图书漂读的活动,一个个基于一本书而搭建起来的漂读小组,一次次人与人之间的图书传递,一份份经过阅读后的思考而书写下的读书笔记,数月下来,上百位读者和我们一起完成了14期图书漂读。在这里,我们希望制造的是人与人、人与书、人与社群、人与知识的连接。

  除此之外,还有那些我们在日常所发起的那些有意思的活动:“100位普通读者用一张照片讲述自己的2015年”、“普通人的过年影像记忆征集”、“在七夕给陌生人写一封信”,以及这一次的“加油!书店”活动……

  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逻辑,我们一直在有计划地制造着各种各样有价值、有意思的连接,回过头来看这次“加油!书店”活动,其实也是我们整个新媒体平台读者运营策略中的一环。我们希望成长为一个对于读者而言具有号召力和调动能力的品牌,因而,我们才如此迫切地希望和读者们建立起各种各样的深度连接。

  在我的理解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版业从性质上来说,更像是一个服务行业。在互联网时代下,服务的核心之一就是要以用户为中心。今天的出版社,需要找到我们读者究竟在哪里,并和他们产生更深度的连接,才可以最终更好地服务于读者。这这个领域,出版社可以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而它可以产生的价值,也不言而喻。

[时间:2016-09-13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