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由一幅油画印刷品产生的联想

长征油画印刷品

  在遵义会议遗址的参观活动中,同行的小伙伴们都在聚精会神的聆听讲解。而我的目光却停留在一幅名为《遵义会议》的油画图片上,“画的如何?”相熟的同伴突然问到。我转过头,“原作自然是极好的,这可是沈尧伊先生的作品。”同伴点了点头,又往前去了。

  也许大多数人都会和我的同伴类似,在数以百计的展览图片中,面对这样一幅连临摹作品都算不上、徒有其表的印刷品,很难获得关注。也许在大家的眼里,这幅有着很强节点意义的巨制跟当今酒足饭饱后的合影一样乏味吧。

  但只有真正熟悉沈先生的人才会知道,为了能够画好长征,先生经历了无休止的循环。就是这幅《遵义会议》,沈老就前前后后画了三遍。我想,也就是这样反反复复的苛求,才让作品更逼近历史。长征虽然举世闻名,但留下的影像资料却几乎是空白。

  为了弥补这些缺失,沈老五走长征路,用他自己的话讲,走的是长征的“造型之路”。找寻每一处历史的痕迹,搜集点点滴滴的视觉元素,沈老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画前资料的汇集,长期观察和积累,勾勒习作和草图,对比人物不同角度的照片,把这些大大小小的纸用磁铁分别固定在几个两米高的大屏风上,在用这些屏风围成半个圆将我围在其中。不然,我是不敢画的。”先生的这段话让我记忆深刻。画了一辈子画,沈老拥有非常扎实的造型基础和超强的色彩把控力,但为了还原最真实的情景,赋予作品血肉和灵魂;大到场景环境、人物位置,小到表情差异、衣服质感,老人反复斟酌推敲,从未有过一丝懈怠。

  “我们这代人就是有病。”沈老的这句玩笑话,真是“男神”范十足!老人曾经反问采访的记者,“我们不画,谁来画?” 老人是在用手中的画笔缅怀心中的革命烈士,当然更重要的传递他一生所追求的长征精神。老人说过,对于他们承上启下的一代而言,有责任为不了解长征的娃娃们铺一条路。

  作为一名画者,我们描绘的是自己的情感和世界。我们的绘画不是工业制造,不是科技制图,他带着我们的生活阅历和温度。我们出生在这个时代,我们就有责任有义务,跟沈尧伊先生这样的老一辈画家一样,留下时代最生动的印记。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提到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今天的时代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如何创作出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反映当代青少年良好的精神风貌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充满正能量的优秀作品出来。我想,我们也必须像老先生、老前辈那样关注生活,关心时代,长存一颗敬畏之心,孜孜不倦,用心耕耘。

[时间:2016-08-25  来源:人民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