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13载书写国内书展样本

上海书展

  从2004年迄今,上海书展走过了13个年头,参展图书增至15万余种,参展出版单位从170多家增加到500多家,书展主会场零售额从1300万元跃升至5000多万元,文化活动从170余场发展到600余场……多年的积累沉淀和品牌塑造,使其从一个区域性的地方书展,逐步蜕变为一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盛宴。除却这一连串数字见证成长之外,“海派”文化浸润下的上海书展俨然在业内外人士心中打下了深刻烙印,连同“我爱读书,我爱生活”的响亮口号一起,成为国内书展的鲜明样本。

  文化使命:引领价值传播的风向标

  上海书展的成功,不仅在于它办成了国内面向读者的最大书业展会,更重要的是它凭借开放创新的精神,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文化传承在出版人、读者、作者参与阅读推广的过程中落地,引领了文化潮流。

  对于书业而言,传统的书展功能不外乎图书订货、图书展销两种,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书展逐渐演变成为行业内业务交流、品牌推广与业界资源拓展的平台。上海书展的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初,彼时的上海书业大佬——新华书店首办书展,出现在“书荒”时期的书展红极一时。2004年,在传统书市、书博会、图书订货会可持续性遭到业内质疑时,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毅然决定将原来的上海图书交易会更名为上海书展,并从这一年开始面向上海广大市民售票,让更多人入场看书购书。

 

  2004年,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将上海图书交易会更名为上海书展,开始面向上海广大市民售票

  如今,随着国内建设书香社会战略的推进和全民阅读热情的高涨,各类大小书展纷纷将大众阅读推广纳入自身的重要定位中。在主办方不断擦亮上海书展这张本地文化名片的同时,全国性或地方性书展蓬勃兴起,且功能趋同。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上海书展能够在关注专业参展商版权交易的同时,兼顾面向大众的零售交易,成为业内外默认的“最好的中国书展”,离不开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也离不开近年来出版业的共同努力。

  上海曾是近现代出版的摇篮,也是中国报业、出版业、电影业、演艺业和娱乐业的中心,经济和文化的繁荣造就了这座城市非同寻常的文化底蕴。可以说,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给予了上海书展天然养分,年度展会成为价值传播的风向标,勾勒出时代文化脉络。2005年,美国“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小说《达·芬奇密码》在上海书展热销,不仅成为上海书展拥抱商业的风向标,也逐步掀起了国内的畅销书热潮;2006年,易中天的《品三国》在上海书展首发并快速走红,此后以易中天和于丹作品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图书备受青睐,国学热、历史热进入一个井喷期;2007年,股市的顺势疯长使得上海书展上股市和财经类书籍销售量一路飘红;2008年,上海书展上的城市建筑肌理类图书引发了国内历史建筑保护意识的集体苏醒;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淘宝商城的财富传奇》《乔布斯传》纷纷入选上海书展2010年和2012年“十大畅销书榜”;从2011 -2015年,上海书展展出的《邓小平时代》《中国震撼》《甲午殇思》等“大国”书籍引发热议,国人在中国崛起的历程中对自身发展历史以及世界关系的思考还将延续下去。

  

  2011-2015年,上海书展展出的《邓小平时代》《中国震撼》《甲午殇思》等“大国”书籍引发热议

  此外,上海书展每年高品质、具有品牌影响力的阅读文化活动也渐成“常态”,越来越多的出版社更加乐于将自己一年中的重点产品,集中到上海书展展示或首发。正是基于对优秀图书、精英作者和爱书人的尊重,上海书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殊调性。

  商业属性:书展的上海模式

  除却上海这座城市赋予上海书展的人文内涵之外,公众性是上海书展的另一大特点。这种公众性主要体现在其以零售功能为主的定位上,坚持“读者至上”的理念,主动亲民并融入读者生活。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张宏认为,在一个消费主义时代,没有消费的书展是发育不良的。而作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完全直接面向市民读者的书展,出版社、书店或者其他出版机构参加上海书展的主要目的,就是展示宣传推广其图书产品,并努力实现图书销售。

 上海书展在商业运作方面所做的诸多尝试,也为其注入了巨大的活力。2004年第一届上海书展就迎来了开门红,实现了1300万元的零售额。2005年,上海书展再次以市场化运作引起书业关注。放眼全国各大书展,多数都是由政府“搭台唱戏”,并由政府相关部门在媒体推广和宣传方面投入大量财力。从2005年开始,上海书展不仅首次由4家行业协会分头承担部分场馆的承办工作,也自此将书展完全推向市场,所有承办工作由上海当地的行业协会或各出版社承担,而政府仅部分参与并逐年减少参与度直至完全退出。

  2008年,上海书展试图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吸引全国新书到上海首发,并从上海推向全国市场。为了实现“上海首发,全国畅销”这一目标,书展准备了一系列配套措施聚焦重点,比如40多场重点图书首发活动里,主办方特邀专家筛选、撰写书评,对市场进行消费引导;并在上海新华传媒旗下的门店,为这些重点图书设立专柜进行销售。

 

  2008年,上海书展提出“上海首发,全国畅销”

  对于读者来说,好的消费平台一定要有好的服务,而上海书展也正是在服务读者的过程中努力践行着其办展追求。因此,在办展之初,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就成立了上海书展办公室,专门处理上海书展的相关工作。上海书展在注重文化惠民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尤为注重为读者营造良好的参展环境和方便舒适的购书体验。多年来,上海书展不仅形成了七天夜场、低价门票、现场快递、导读导购、寄书、餐饮、医疗保健、法律咨询、投诉接待、失物招领、手机充电等常设服务项目,还在网上购票、减少读者入场排队等候时间、实现WIFI场内全覆盖等各个细节方面为读者提供服务。

  形式创新,与国际书展接轨

  上海书展成功的关键是坚持以开放的思路办展,联合社会各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资源,使阅读更为精彩。开放的同时坚持引领,注重扩大全国大社、名社、强社和对广大市民有影响力、吸引力的图书和活动的引入,注重资源向优质的阅读文化产品和活动倾斜,注重搭建价值平台和引导阅读取向,注重提升产品和活动的专业品质和文化含量,力求做到在公共服务中体现专业品质,在价值引领中满足大众需求。

  从创设之初到现在,书一直是上海书展绝对的主角。上海书展在帮助读者选书、帮助读者善读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引导读者阅读的文化活动也逐渐发展成为书展的另一个主角。2006年,上海书展正式提出“我爱读书,我爱生活”这一定位明确、颇具吸引力的办展口号,并首次引入法兰克福书展主题馆概念,吸引外地优秀的出版企业参与;2009年,首次设立“世博读书日”“经典诵读日”“科普读书日”“书香体验日”“青少年读书日”等主题日活动;2011年,首次开设官方微博“书香上海”,在上海书展的助力下,上海全民阅读从过去地由上而下推动逐渐转变为市场和大众自发自觉的行为。

 

  上海书展虽然脱胎于传统平台,但锐意创新,不断赋予现代元素,从而始终保有旺盛的生命力。上海书展除了在一开头就彻底摆脱了“地摊式”操作的常见书展模式之外,绿色印刷、数码印刷、网络同步报道、港台和外国原版图书展销等丰富的营销手段也新意频出。目前,上海书展已经培育了一系列品牌项目,如“书香中国”阅读论坛、“上海国际文学周”“书香·上海之夏”、学术出版上海论坛、上海国际童书嘉年华、“书香满城——书香上海悦读季”系列活动等,行业参与度和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

  “无论过往与将来,它都以活动丰富性、市民参与度、文化含金量和社会影响力,坚定不移地实践着这样的期许——在上海展览中心这座城市建筑地标上,打造一个上海市民精神文化的价值坐标,一个中国最大的面向大众的零售书展、大都市的文化交流平台,使出版以此为准星、作者以此为舞台、读者以此为乐园。”上海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在谈及上海书展的未来发展目标时这样表示。 

[时间:2016-08-23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