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渗透到toC的各个领域,企业信息化突然在2015年迎来了一个爆发式的春天。大家都在跟投资人说,中国企业信息化程度落后美国三年,仿佛这笔投资落地后就能在一年内领先世界水平。经过这一年的爆发增长,Saas企业扩张的半径又翻了几倍,始终保持着强韧的后劲。据创业邦创投库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VC/PE市场一级行业投资统计中,企业服务类公司发生投资案例73起,占总案例数第一2017德国法兰克福春季消费品博览会AMBIENTE。
我国印刷厂普遍效率低下 全面拥抱信息化成印刷企业当务之急
虽说企业服务类公司对于企业信息化转型极为重要,但Saas类企业却始终集中在那些活跃于公众视野的行业里:典型的有餐饮、互联网、金融、物流等,更多地围绕通用服务而非行业服务,如CRM、OA、云储存等,中国在这些领域的Saas发展已接近追平国外,更大的差距其实普遍存在于传统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我们都在说这几年中国的传统行业要经历一个阵痛期,链条长、流程不规范造成的效率低下的落后企业都避免不了,本质上不过就是给早期产能扩张的遗留问题买单。而服务于传统行业的Saas,2017德国科隆五金博览会National Hardware Show, Lawn and Garden World也必须围绕打通链条,实现信息在各个环节的无缝链接,才能解决转型的阵痛。
这其中有一个行业让我颇感兴趣,那就是印刷。作为一个典型toB型业务,却与直接客户有大量直接交易的行业,好像在中国几十年都没什么变化:无论从产业形态、用户采购交易方式,还是信息流转形式。然而随着这两年供给侧改革的大热,制造业呈现的一片低靡,这个万亿级交易规模的市场从业者也免不了焦虑。2015年,美国共拥有3万多家印刷厂,而中国则有10万余家,但美国的所有印刷厂辐射区域和生产总值与中国几乎一致。业内曾有人估计,若中国的印刷机器全部24小时运转,产能可以达到现在的3倍。中国的印刷厂依旧普遍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从订单接入到生产之前这段过程中,交易和处理环节冗长,而市面上能够提供信息化打通链条、提升效率的解决方案少之又少。
国人心中,印刷始终停留在落后的作坊模式印象中。实际上,印刷从设计文件电子稿开始,到价值数千万的高度自动化机器生产,工业化程度都是极高的。但冗繁的中间环节,大量依靠人工来处理接单、对账、交易查询、文件、拼版、色彩管理等。而欧美国家早已在印刷信息化管理上有了许多突破:从专门打通下单到生产的上市公司Cimpress、一年投入10亿刀营销资金的文件处理软件公司ESKO、到各大印刷机器生产商如Hp自行研发的workflow,都在尝试通过信息化管理做到中间环节的无缝对接。当然这些公司进入中国这个印刷大国,却没有取得大胜,外企的通病也许是主要原因。一是售价高昂只能满足塔尖客户需求,二是纯做软件形态还没有跟随Saas服务云化的趋势。
中国印刷企业想要摆脱作坊形态的低效模式,当务之急是全面拥抱信息化,拥抱互联网+。在中国的10万家印刷厂中,超过5千万规模的交易集中在3000家印刷厂,占年交易总额的54.2%。这些工厂大量投入内部的信息化管理,但这些信息化方案是定制化、本地化的,无法在市面上普及,创造不了规模性升级效应。剩下的9万多家印刷厂、40万家图文快印店,既没有能力解决信息化问题,也没有资本采购国外的信息化服务软件。目前来讲这个困局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把印刷完整的交易、生产环节全面打通,通过Saas让行业中的中小企业低成本租用服务,降低人工成本及从业人员专业门槛,实现行业交易和生态的转型。纵观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很少有人关注到这片蓝海,而在中国印刷互联网企业中,除了一幅图正在做的印链和图捷Saas系统可以完全打通印刷厂、图文快印店的交易和生产管理外,其余都仅仅在做单个环节的软件型服务,或某个印刷品领域的交易网站。那么能够打通信息、文件、交易流的服务,未来想象空间自然会会很大。
当前产能过剩,印刷行业迫切需要在完整的交易环节上全方位提升效率、节省人工,才能顺利实现转型。而现今谁能抓住这个企业级服务市场空白,还是要看谁能做到全产业链服务、谁为市场提供的价值大、谁在市场更有先发优势。下一个亿万级蓝海市场,让我们拭目以待。
[时间:2016-08-19 来源:大中华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