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发布“2016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报告 ”,此次报告是上海市开展的第六次调查,阅读报告增加了“关于数字阅读状况的分析”子课题,全面地描述了上海市民阅读的客观状况,并为行业规划、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市民普遍认为“纸质读物”比“数字读物”阅读效果好
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民的阅读状况表现出在信息极大丰富、多元和新媒体发展迅速背景下的诸多特点。
上海市民对“读书的主要目的”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2013年至今,入选前五位的选项完全相同;今年首、二选是连续四年的“增加知识”和“满足兴趣爱好”;2013年和2015年位居第三的“提高修养”今年被“工作、研究或学习需要”所取代;前五项中与个人的素质、修养、知识面、生活品质密切相关的四项选择的比例始终高于百分之十,今年的该四项选项总比例达到58.13%,比去年高出0.41%;“工作、(研究)或学习需要”的排位和比重在逐年上升。
在大力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多种形式开展阅读活动的上海,市民阅读动机的正向、稳定、自主、非功利趋向表现得非常明显;尽管生活内容的丰富必然导致生活方式的多元,但是对于提高生活品位与品质,对于加强个人素质与修养冶炼,对于为胜任工作所进行的知识与技能准备,却是不变的追求,此种精神追求直接表现为对阅读的态度和对阅读目的的选择。
首选“数字阅读”的受访者快速增加
首选“传统(纸质)阅读”的比例仍如过去四年那样高出首选“数字阅读”的比例,但是两者差距为11.70个百分点,比去年的差距缩小6.55个百分点,这是该差距连续第二年的缩小;
2015与2016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对比图
首选“数字阅读”的比去年高出3.44个百分点,这也是连续第二年的提高。就今年的数据来看,“纸质(传统)阅读”虽然依然表现出占有优势,但是它与“数字阅读”差距的缩小正反映出新生代读者的阅读喜好。
“纸质阅读”在阅读效果上仍有优势
认为“纸质读物”具有最好阅读效果的比例57.98%仍居相当优势,比认为“数字读物”具有最好阅读效果高出41.48个百分点;从2013年至今,两者的差距始终维持在百分之四十上下。总体看,数字阅读技术不断改进,阅读感受与舒适度更加提升,阅读终端价格不断降低,新生代的青少年读者群体渐次出现,预计未来几年内“数字读物”选项将有所上升。
更偏好文史类图书和新闻时政类期刊
文史类图书最受读者欢迎
对于不同图书种类喜好程度位列前五位的图书类别分别为:“文学”、“历史”、“日常生活”、“心理”、“经济/管理”;
“文学”与“历史”的首、次地位极为稳定,除了2013年外“日常生活”都处于第三,去年上升一位至第四的“经济/管理”跌回第五,去年第六的“心理”升至第四且提高了1.50个百分点,去年首次进入前五的“哲学”今年下降至第八;
同时,“美术/书法/艺术”、 “教育”、“医药卫生”的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比例下降的则是“政治”、“军事”、“科普”、“教育”和“少儿”;和前两年一样,除了“医药卫生”和“科普”之外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所有门类都排在最后六位。
男性选项排前的是“历史”、“文学”、“军事”、“经济/管理”、“日常生活”、“政治”,女性则为“文学”、“日常生活”、“历史”、“心理”、“美术/书法/艺术”、“教育”,“7至18岁”年龄段为“文学”、“历史”、“少儿”、“心理”、“美术/书法/艺术”、“其他”。
分别象征着人类的想象力、记忆力、思辨力和想象力的门类如“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所具有的吸引力是广泛而又强大的,这与我们在关于阅读目的调查中得到的与个人素质、修养、知识面、生活品质密切相关的四项选择高比例完全吻合;
而与阅读者生活、身体、心理密切关联的“日常生活”、“心理”、“经济、管理”、“医药卫生”等门类受到重视是为必然。这是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和基本规律在市民阅读中的准确体现。
多数市民对“新闻时政”类期刊最有阅读兴趣
前六位的期刊类别分别为 “新闻时政”、“文学艺术”、“人文史地”、“旅游休闲”、“女性、家庭、情感”和“娱乐/八卦”。
其中,前四种的排序和前三年的完全一致,第五位和去年相同,第六位的“娱乐/八卦”和第七位的“医药健康”与去年的位置进行了互换;这六类的比例总和为59.01%,高于2015年的56.35%和2014年的57.58%。
男性选项排前的是“新闻时政”、“人文/史地”、“文学艺术”、“旅游休闲”、“经济/管理/理财”、“医药健康”,女性则为“文学艺术”、“旅游休闲”、“女性/家庭/情感”、“新闻时政”、“人文/史地”、“娱乐/八卦”,“7至18岁”年龄段为“卡通漫画”、“文学艺术”、“娱乐/八卦”、“旅游休闲”、“人文/史地”、“新闻时政”。
对于“刊物”,阅读者除了要求具备通俗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的共同特点以外,还会因阅读者的不同对其的时效及时性、知识集合性、形式多样性有着针对不同对象的具体标准和要求;与对图书的喜好相似,文学/艺术、生活、家庭、娱乐等与生活关联度密切的门类更能够引起女性的兴趣。
报纸、期刊、图书的阅读时间与频率
连续五年“数字阅读时间小于纸质阅读时间”
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每年的互有消长已经成为常态
在阅读时间分配上,连续五年都是“数字阅读小于纸质阅读”排在第一,“数字阅读大于纸质阅读”第二,“差不多”第三。
在“数字阅读小于纸质阅读”由2014年的44.60%下降到2015年的42.20%后,今年继续下降为41.93%,“数字阅读大于纸质阅读”在由33.05% 上升到36.75%后今年大幅上升为41.29%,“差不多”则从2014年的21.24%连续下降到今年的16.55%;数字阅读和纸质阅读每年的互有消长已经成为这五年的常态。
纸质报纸阅读率持续下降
在每天阅读纸质报纸的时间上,排在前三位的是“基本不阅读”、“15-30分钟”、“15分钟以内”。 报纸在传统阅读时代虽然要面临时效性超过它的传统对手广播、电视的挑战,但是因为同类纸质新闻阅读物数量有限而仍然可以占有相当高的阅读率,但网络新媒体出现后,报纸面临着的这种挑战无疑具有“致命性”的特征,对于纸质报纸阅读的“浏览”比重提高以及每天阅读时间减少,渐成趋势。
期刊阅读时间出现下降
去年第一的 “0.5-1小时”今年跌为第五,“基本不阅读”由去年的第四上升到第一,去年第五的“1-2小时”今年上升为第三,去年第三的“2小时以上”今年下降为第四,去年第二位的“30分钟以内”没有变动。
低于1小时的两个选项“30分钟以内”与“0.5-1小时”比例之和继续走低,高于1小时的两个选项“1-2小时”与“2小时以上”比例之和同样比2015年低3.27个百分点,而“基本不阅读”则比去年上升了13.07个百分点,这是该选项连续第二年的上升。
我们去年曾经作出上海市民每周阅读期刊时间呈现幅度不小的下降趋势的判断,今年的数据再次证明了这个趋势;结论依然是:仅仅依靠专业期刊阅读时间的稳定或小幅提升是无法解决整个期刊阅读时间萎缩这一问题的。
纸质图书阅读时间稳中有升
上海市民每天阅读纸质图书时间的前三位选项保持了从2013年以来的排位:“15-30分钟”、“0.5-1小时”和“15分钟以内”;前两项选项的比例之和四年来分别为45.69%、53.90%、50.60%和54.33%,后三年维持在总选择人数的五成以上,而今年达到了最高值;
最短时段“15分钟以内”今年降低了2.61个百分点,“15-30分钟”和“0.5-1小时”分别提高了0.32个和3.41百分点;
而较长时间段“1-2小时”和“2小时以上”的比例则分别有0.94个和2.06个百分点的降低;“基本不阅读”由去年的第五位上升至第四位,比例也比去年有2.10个百分点的提高。
“15-30分钟”和“0.5-1小时”作为上海市民每天接触图书的主要时间段,在近几年是相当稳定的;同时,短时段比例的提高表明阅读碎片化的趋势有所增强。
每天使用电子终端阅读 “15-30分钟”和“0.5-1小时”已连续四年稳居前两位。
“15-30分钟”和“0.5-1小时”在今年上海市民每天使用电子终端的阅读时间这一问题上仍然位居首、二位,这两项选项已经是连续四年稳居前两位。 在使用电子终端阅读的阅读者数量增加的同时,上海市民的单个阅读时间段在加长,阅读时间也在上升。
上海市民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各种电子阅读终端、各种阅读APP所带来的的多样性、便捷性、舒适性,整个出版传媒业发展的创新和变革,在近几年形成了一股合力,推动和促进着电子终端移动阅读以紧逼的态势向传统阅读挑战,从而形成了两者距离正在不断缩小的趋势。
上海市纸质阅读总体阅读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多数市民因“需要深度阅读”选择纸质阅读
对于选择纸质阅读的主要原因,“需要深度阅读”仍居首位,第二位是 “内容需要反复阅读”,去年第三位的“考虑资料的权威性、学术性”今年依旧,第二位的“为了收藏和保存”今年下降到第四;前四个选项的比例都超过10%。
总体阅读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3本”、“4-6本”、“7-9本”和“20本以上”是对于过去一年大约阅读了多少本 “纸质图书”(不包括期刊和教科书)问题分居首、二、三、四位的答案,排位和“沪新2015”完全一致;如果分段观察,年读书量在1本至9本的比例比去年提高了3.18个百分点;年读书量在10本及以上的比例比去年降低了3.26个百分点。
2015年位居第六的“一本也没读”今年上升至第五,比例比去年略高,虽然比例提高不大,但这是该选项连续两年排位下降以后的上升,值得注意。将所有选项的数据加权平均计算,上海市民年平均阅读量约在6.61本(男性市民的平均阅读量是6.73本,女性市民的平均阅读量是6.50本,“7-18岁”群体的平均阅读量是8.37本);总体来看,上海市民的阅读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数字阅读倍受读者喜爱,体验却成难题
选择数字阅读主要因其“获取便利”
五年来,“获取便利”、“来源广,信息丰富”、“收费少甚至不付费”、“方便信息检索”这四个选项一直在上海市民选择数字阅读的原因中居于靠前的四位。今年,“获取便利”由去年的第二位上升到第一;“来源广,信息丰富”今年降至第二;“收费少甚至不付费”一直稳居第三位;第四位 “方便信息检索”自2014年起呈逐年提高趋势;在选择纸质阅读的原因中一直是第一位的“可以深度阅读”在选择数字阅读的原因中却始终排在最后一位。
随着数字阅读载体的日益丰富,市民对于数字阅读付费的接受度也在逐渐提高。对于数字出版来说,如何在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将更丰富、更优质的内容与更广泛的应用途径加以尽可能完美的结合以满足阅读者的多样性需求,是一个指向明确的目标。
“手机”阅读载体与其他数字载体的差距越来越大
自2013年至今,市民数字阅读最常用的四大工具一直是“手机”、“网络在线阅读”、“IPAD/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手机”在八个选项中占比高达42.84%,与其他数字阅读载体的差距越来越大:“网络在线阅读”的比例与去年一样;一直排在第三位的“IPAD/平板电脑”的占比降低了2.22个百分点;“电子阅读器”的比例与去年接近;“光盘”的比例降低了1.91个百分点。
市民主要使用数字设备阅读时事新闻
对于“使用数字设备进行阅读的主要对象”,排位依次为:“时事新闻”、“生活信息”、“娱乐信息”、“评论或杂文”、“网络文学作品”、“传统/主流/经典文学作品”、“财经信息”、“学习资料”、“专业资料”、“体育信息”、“其他”;
男性的前六位选项排次为“时事新闻”、“生活信息”、“评论或杂文”、“娱乐信息”、“财经信息”、“网络文学作品”,女性的前六位选项排次为“时事新闻”、“生活信息”、“娱乐信息”、“评论或杂文”、“网络文学作品”、“传统/主流/经典文学作品”;
“7至18岁”年龄段的前六位选项排次为“娱乐信息”、“学习资料”、“网络文学作品”、“时事新闻”、“传统/主流/经典文学作品”、“生活信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市民在对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认知及使用之间的差异:数字阅读主要是信息的获取需要,而传统阅读则主要服务于知识的提升以及学习或研究的需要。
对数字阅读的阅读习惯更倾向于信息的“浏览”或“获取
对于“使用电子设备之后,阅读习惯是否有所变化”这一问题,选项排位依次为:“会有目的地选择性阅读”、“会经常进行略读、扫读、快速浏览”、“会根据需要随时去查找与阅读内容相关的资料”、“会任意跳跃性阅读”、“会重点、反复地阅读某一部分”、“没有什么变化”。
可见,对大部分阅读者而言,数字阅读更倾向于信息的“浏览”或“获取”,很大程度上容易停留在“浅阅读”层面;不过,这种“根据需要随时查找”或“有目的地选择性”的“定位”式阅读需求,却正是数字阅读的优势所在。
阅读以其检索便捷、定位准确满足了读者的需要,改变着读者的阅读习惯,而这种阅读方式也给传统出版业指明了某种方向,如定制化出版、专项化出版、集束化出版等。
数字阅读体验成为困扰读者的重要问题
“容易导致视觉疲劳”一直是困扰数字阅读的重要问题,自2012年至今,连续五年排在“数字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选项的第一位,今年的比例首次突破25%;“海量信息,庞杂而难以筛选”由去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提高了6.54个百分点;
去年排在第二位的 “不适合精度阅读”今年降至第三,比例却提高了2.09个百分点;“学习与记录不方便”、“权威性不够”的比例都比去年略有提高,而“编排质量相对粗糙”和“其他”的比例则略有降低。
消费纸质图书比例降低付费数字阅读将成未来趋势
愿为纸质图书支出的读者比例略微走低
一年中自费购买纸质图书的支出排在前四位的选项分别为“51-100元”、“201-500元”、“101-200元”、“20元以下”;年购书费用在200元以上的比例略低于2015年,低于50元的比例略高于2015年;愿意在一年内为购买纸质图书支出50元以上费用的被调查者比去年降低2.29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从2013年开始上海市民的纸质图书消费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升的基础上,表现出相对平稳的态势。
“内容简介”和“熟人推荐”最影响读者购买的两大因素
2012年至今,“内容简介”和“熟人推荐”在影响市民纸质图书购买的因素中一直位列前两位;前两年位列第五的“书名或目录”今年升至第三;去年上升一位至第三的“作者名气”今年跌回第四;其余选项的排名综合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有影响力人士或专业机构推荐”、“媒体的书讯和书评”和“图书广告”相对稳定,保持上升态势的是 “网站、微博、微信等推荐”,呈现下降态势的有“畅销书榜”、“价格”、“封面设计及外观”等。
近70%的读者阅读习惯偏向纸电“相通”,但经常实施“转移”购买的只有16.30%。
在“是否有过先进行数字阅读,然后再购买相同内容纸质读物的经历”这个问题上,今年的选项排名次序与去年相同,即 “偶尔”、“从不”和“经常”;作为频率中间选项的“偶尔”降幅不小,不过仍保持在50%以上;作为频率两极的选项“从不”和“经常”的比例虽然都有2.5个左右百分点的提高,但“经常”的增幅略低于“从不”的增幅。
这表明,接近百分之七十的阅读者有了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相通”,但是经常实施“转移”购买的频率只有16.30%。
“只看免费的”占比超过其他各项之和
排在购买数字出版物支出选择前三位的依然是“只看免费的”、“20元以下”和“21-30元”。“只看免费的”占比超过其他各项之和;支出费用最高的两项选项(“100元以上”、“71—100元”)提高比例分别为0.92个和0.02个百分点。
从“只看免费的”比例逐年下降和首、二位选项比例和与其他选项的距离逐年缩小的态势来看,从近四年愿意出钱购买数字出版物的比例连续上升的态势来看,虽然数字出版物购买的非刚性、不确定性表现依然明显,免费阅读数字出版物的惯性还会在相当部分的读者那里继续“运行”,但是越来越多的阅读者逐渐接受付费数字阅读肯定会是一个趋势。
总体看,上海市民阅读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阅读消费稳定上升。在数字阅读快速发展的同时,纸质图书的阅读时间基本稳定,期刊、报纸持续下滑。
从阅读人群看,深度阅读人群有所上升,“每天半小时”阅读渐成主流。值得注意的是,不阅读人群并未相应减少,显示阅读推广、引导和服务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时间:2016-08-05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