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雕版印刷是我国古代一项印刷工艺,约起源于唐朝。目前,金陵刻经处仍然保存了中国古代木刻雕版印刷的工艺。经书一般用棠梨木刻版,然后用水墨印刷。装订也颇讲究,有抽页、对折、齐栏、上纸捻、贴封面、切边、打眼、线装、贴签条等多道工序,大部头经书还要装上函套。金陵刻经印刷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又于2009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刻工在木版上雕刻反写字。通常,一块经版正反两面全部刻成要用半个月时间。
金陵刻经处正式成立后,杨仁山对各类佛教典籍热心搜求,并先后从日本和朝鲜等国寻回了《中论疏》、《百论疏》、《唯识述记》、《因明论疏》、《华严三昧章》等约300种国内早已散佚的隋唐佛教着述,加以刻印流布,使得三论宗、慈恩宗、华严宗等佛教宗派教义复明,以便后人研讨。在杨仁山的精心策划下,金陵刻经处还先后刊刻了《大藏辑要》,选佛典465种,计3300卷,另印刷佛像lO万余张。鲁迅先生在为其母祝寿时也曾在这里捐资刻印过《百喻经》。
出于弘扬佛法的考虑,杨仁山还为金陵刻经处规定了“三不刻”例,即:疑伪者不刻,文义浅俗者不刻,乩坛之书不刻。他曾说:“鄙人志愿,亟望金陵刻经处刻成全藏,务使校对刷印,均极精审,庶不致贻误学者。至他处所刻未精之本,听其自行流通,本处概不与之合并成书。”这固然是杨仁山立身做人的正直与研究学问严谨的体现,也是金陵刻经处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由于金陵刻经处刊印流通的经书有不少是我国古代失传的佛典,加之刻版采用了经文与注疏结合的方式,且划分段落,添加句读,并经严格校勘,各方信士皆誉其为“最精善之佛典版本”,与别处寺院直接从《明藏》、《龙藏》翻刻者相比,真有霄壤之别。
金陵刻经处
金陵刻经保持了中国古代传统的木刻水印技艺,它由三个环节组成:一、刻版,包括写样、上样、雕刻等工序;二、印刷,包括放版、刷墨、复纸、压擦、揭纸等工序;三、装订,包括分页、折页、撮齐、捆扎压实、数书、齐栏、串纸捻、贴封面封底、配书、切书、打装订眼、帖书名签条等工序。
工作人员展示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金陵刻经处创办之初刻印的第一部经典《净土四经》及其经版
此外,佛像版雕工艺精湛也是金陵刻经处的一大特点。金陵刻经处现藏的《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图》、《慈悲观音像》、《灵山法会》等18种佛像雕版。均是杨仁山于同治、光绪年间参照《造像量度经》等资料,延请南京着名刻工潘文法、甘国有、姜文卿精心刻制完成的。尤其是由群像构成的《灵山法会》,人物形象多达97人,画面几无虚隙,但却层次分明,章法严整,人物神情各不相同,艺术价值甚高,堪称我国佛像版之绝品。
印刷品金陵刻经选本精严,内容纯正,校勘严谨,版式疏朗,字大悦目,刻印考究,纸墨精良,习称金陵本。目前该处手工印刷的佛教典籍有三百余种,约占全部经版数量的五分之一,其中包括《华严经》(80卷)、《玄奘法师译撰全集》(1347卷)等重要经论。金陵刻经的雕刻、印刷技艺以口传心授方式承传,现已传到第七代。
[时间:2016-07-05 来源:凤凰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