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印刷业发生的变化与面临的压力

印刷变化压力

  尽管环境艰难、压力巨大,但企业的未来之路在自己的脚下,靠的正是管理者“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发展与变化机遇”的能力。

  对于印刷企业经营者而言,在“十三五”开局之时研判走势,设定企业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因为,“一个企业只能在企业家的思维空间之内成长,一个企业的成长被其经营者所能达到的思维空间所限制”(美国管理学者彼得·德鲁克语);因为,我国印刷业面对的形势已经发生变化。近日,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的同志不辞辛劳下基层调查,这种做法值得肯定。笔者也愿意抛出自己的看法,引发众人的思考。

  印刷业已经出现四重变化

  从大处着眼,近段时间印刷业出现的变化至少有以下四重。

  变化之一:顺应“去产能”要求,选择收缩或退出。

  波浪型前进、螺旋式上升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一阵奔跑之后需要歇脚,重聚能量,因此,不能期望印刷业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持续发展后依然高速向前。何况互联网的发展引发了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对内容印刷业的冲击很大,2015年的报纸印量便较2011年下滑了三成有余,为此,企业需要调整布局,转型升级。

  试看近一段时间行业内已经出现的变化:也就在近几个月,利丰雅高深圳公司关了,上海的秋雨公司关了,连近年来产值一直雄踞国内老大地位的美国当纳利公司也关闭了其北京工厂。如果说,上述公司都还属于书刊与商业印刷企业,那么还有消息称,仅2016年前4个月,广东地区就已有24家包装印刷企业被法院、工商局等权威部门公告“失联”。如果说,这是企业主动选择“去产能”,那么上海市通过2016年印刷许可证核检,“消失”了占比达到3.8%的168家公司,就是被动的“去产能”了。毫不客气地说,现存的十万家印刷企业中还不乏部分僵尸企业。

  很多企业都爱抱怨成本上升、工价下降、企业获利能力减弱。究其根源,产能大于市场需求是本质,如果这一局面得不到改观,印刷工价也就不可能上升,因为总会有印刷企业为了生存以低价获取业务。唯有通过“去产能”实现产能与需求间的重新平衡,才有可能推动印刷工价重回合理轨道。可以肯定地说,印刷的“去产能”趋势还将进一步得到延续,直到赢得新一轮的供求平衡。

  变化之二:顺应“供应侧”改革要求,拓展产业链。

  顺势是企业能够盈利的基本前提,供过于求的市场除了需要“去产能”,还要求企业必须重视“供应侧”改革,研究消费者的需求,拓展企业的产业链。有着资金底气的上市公司近段时间频放大招,为行业树立了榜样。

  美盈森集团宣布将投资34.68亿元打造5个包装新项目;合兴包装则以6.25亿元收购“国际纸业”旗下的14家地处中国内地与4家地处东南亚的瓦楞纸箱生产基地。这些举措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巩固企业在包装领域的领先者地位。

  长荣出资收购海德堡斯诺伐克印后企业,联想之前其已经收购了海德堡的印后部分,由李莉挂帅的长荣意在成为国际印后产业佼佼者的想法昭然若揭。当然,长荣的产业链延伸还不止于此,还在上市之初,以印后设备制造为主业的长荣便通过注资贵联等方式昂首进入获利能力最强的烟包印刷领域,按照2015年年报,印刷产值已经占到该公司当年11.11亿元总营收的49.44%。

  至于奥瑞金出资收购中粮包装27%的股权,界龙出资6.3亿元收购国内票据印刷巨擘伊诺尔,姚记扑克宣布走“大娱乐大健康”的道路,亦都是着眼于战略布局,绝非小打小闹。

  上述这些举措的成败如何尚有待观察,考验的是决策者的市场判断与运行团队的执行能力,但敢于突破就值得肯定。诚然,对中小型印刷企业而言,很难像上市公司一样具备做大动作的实力,但根据市场需要,以成为市场不可或缺的补缺者作为自己的调整方向则是完全可能的。

  变化之三:“去印刷化”让企业更具活力。

  2013年雅昌印刷集团更名为雅昌文化集团;2014年中国印刷集团公司更名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集团公司;今年4月,劲嘉彩印集团也接着跟进,去掉了“彩印”字眼,更名为深圳劲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谓的“去印刷化”,其目的就在于拓宽视野,在更大的平台上做事,让企业更具活力。劲嘉更名后就有意“把‘大健康’作为第二主业”,意在“形成‘大包装+大健康’并驾齐驱的局面”。按照其规划,时至2020年,在90亿元的年营收中健康产业贡献的营收要占到十个百分点,达到9个亿。

  必须指出的是,让企业傍上科技、文化、软件等高大上的名字可能并不难,但要让企业发生质变就绝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重要的是从领导到员工的思想要变,团队的构成要变,要摆脱已经习惯了的传统老路,顺应形势发展,披荆斩棘地走出一条新路。

  变化之四:以数字印刷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的步伐在加快。

  这几年,数字印刷在国内印刷总产值中的比重始终不够耀眼,有点不温不火。2015年上海公布的数字印刷产值甚至连续两年呈现下降态势,2014年从上年的7.6亿元降至7亿元,在印刷总量中的占比由0.93%下滑至0.84%;2015年,产值更是降至6.7亿元,占比相应地跌至0.82%。此外,鉴于数字印刷更多的是与其他印刷工艺组织混合生产,如票据和标签采用的就是柔印(或胶印)与数字印刷相结合的混合印刷,所以很难说上述数据已经涵盖了全部的数字印刷产值。

  必须承认的是: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数字图文打印量的减少,而电子发票的出现也减少了票据的印刷量。但数字印刷凭借其不懈的努力进入更多生产领域的步伐十分坚挺——数字印刷在标签领域的应用发展很快;在江苏凤凰的引领下,短版图书采用数字印刷在出版系统内响应热烈;包装印刷引进数字设备的步伐在加快,尽管目前主要还处于试应用阶段;家装领域应用数字印刷打印墙纸、瓷砖、背景墙,也已为更多的消费者所接受与采用……当然,至今为止如何让满足个性需求的零星订单成为符合工业化要求的批量生产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圆满解决,这影响着数字印刷业获取属于自己的利润,也影响着行业的扩张速度。相信如果数字印刷的性价比能够进一步提高,那么数字印刷的扩张速度也会更快。

  其实数字印刷发展所代表的是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在印刷领域的运用。现在的印刷市场,关注更多的是出奇出新,是像ERP、CIP3等软件在生产中的应用,是让消费者体验,因此,与时俱进才能为印刷发展带来新机遇。

  印刷业将面临四重压力

  印刷业不仅已经出现了上述明显变化,而且在全球性经济形势迟迟不见好转的大背景下,下一步面临的压力会更大。这些压力至少来自四个方面。

  压力之一: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带来的压力。

  时至今日,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依然鲜有复苏迹象,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蒂芬·罗斯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世界经济将长期进入一个下行阶段”,“2008年至2025年,很可能人类会经历一个将近二十年的下行期,这就给治理造成了困难”。如此表述虽是学者的一家之言,但对可能出现的困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比缺乏应有的准备要好。其实,换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毕竟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互联网的出现,引发了一场全新的变革,这需要时间去适应、消化、转型,一切都需要重新加以理顺。

  其实另有两则信息同样反映出经济环境的艰难:一是位于纽约的研究机构在其发布的中国褐皮书中指出:“中国企业的成本价上升,销售价下滑至历史最低”。现状不正是如此吗?另一则是“2015年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始终徘徊在49%~50%,按企业规模划分,大型企业50.9%,中型企业49.6%,小型企业44.9%”。以50%作为枯荣线标准的采购经理人指数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其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显然最弱,而印刷恰恰又以中小型企业见多。所以,抱团取暖、联手发展真的应该为业内的中小型企业经营者所思考。

  压力之二:环保的高要求给印刷发展带来的压力。

  为了解决趋于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国家把印刷列入了VOCs排放收费的试点行列,业内普遍感到委屈,需要业内人士据理力争,扭转从书本出发的一些偏见与误解。但从企业自身而言,因为要投资治理,因为要更多地承担起社会责任,生产成本的增加将不由分说,尤其是在经济状况不景气,企业缺乏相应承受能力的时分就更是如此。对此,企业必须要有积极的应对措施。这包括积极争取政府支持企业开展环境治理的项目经费;争取客户对发展绿色印刷的理解与支持;根据业务来源有选择地开展梯度转移,等等。只要积极寻找对策,总能从他人的经验中得到启发与收益。

  此外,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的还有:把印刷列为环境治理重点行业以后,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从长远看,因为社会不少环节对真实情况了解得不够,更多的是从舆论中得到相关信息,所以对企业向银行贷款、对政府支持企业发展给予政策扶持都将带来一定影响。加之印刷行业的员工收入本来就不高,还有避之不及的夜班作业,因此对企业招聘员工与大专院校招收学生也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环境治理环节,除了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外,社会还应该尽量避免拉大旗作虎皮,借机敛财行为的发生——供应商应通过扩大优质产品的销售总量努力降低市场售价;环保监测应少收甚至是不收有可能频繁发生的相关检测费用;政府应为固废提供通畅的处理通道,而不是即使交了钱却依然送不走待处理的废品……总之,利国利民的事情应该由全社会共同来做,而不是凭有限的几个行业单打独斗。

  压力之三:包装由追求奢华转向实用、简约方向带来的压力。

  内容印刷的衰退引发了整个市场向包装印刷的转移。如今,包装印刷虽在整个印刷业中的地位日益强化,但因受市场需求的限制,包装印刷同样会碰到向上发展的天花板。

  如果说数年前不少人还依靠奢侈品来炫耀自己的身价,时至今日这层光环已经渐渐退去。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国式的实用、简约的包装风格渐入人心,因为消费者越来越意识到其购买的是包装盒内的产品而非包装本身,奢华包装既增加了消费者的支出,本质上还浪费了有限的社会资源。

  这几年,为饮料行业提供包装的金属制罐企业都赚得盆满钵满,跋涉艰难的是为碳酸饮料提供塑料瓶的企业,但风水轮流转,伴随着环保理念的进一步提升,要求出售产品的企业回收外包装的事终将发生,到那时,他们的成本也会上升。

  压力之四:业务更多地向规模化企业流动对中小型印刷企业转型发展带来的压力。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提出了“二八法则”,指出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告诉人们: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之后这一定律成了描述不平等关系的简称。但事实就是如此:20%的规模化企业占有着80%的市场份额,印刷圈内亦然。根据有关资料,以年销售在5000万元以上作为规模企业的划分标准,2012年,在全国10.437万家印刷企业中,仅占2.7%的2839家规模以上企业,其产值占比达到57.8%;2013年同样如此,在10.589万家印刷企业中占比仅为2.9%的规模以上企业,其创造的产值占到当年全国印刷总产值的55.9%。规模就是优势,这包括效率优势、研发优势、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等等。

  上述数据告诉我们,无论市场如何变化,这些规模企业终将是行业的主导者,业务向这些具有规模优势的企业流动是不可避免的,而受到最大压力的当然是中小型企业。但是马云说过:“未来一定是小企业越来越好,大企业越来越累的世界。”这与上述情形是否矛盾呢?其实并不然,关键是小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特长与优势,没有制胜的绝招,那就只能成为被人吞入的鱼腩。

  上海数字印刷行业协会会长、上海广建艺筑数码科技公司的董事长薛平提出:星罗棋布的数字印刷门店应该成为市场上的文化便利店。那么,这个便利店就不仅应该有消费者需要的基本文化“快餐”,而且应该让每家门店都做出自己的特色,让消费者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空间。唯有此,小企业才能荡漾在蓝海中享受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有语云:只有不好的企业,没有不好的行业。发表于本期的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的调研纪实证明,即便是在相对困难的条件下,不少企业的运营状况依然不错,对未来的规划井然有序,值得借鉴。可以说:尽管环境艰难、压力巨大,但企业的未来之路在自己的脚下,靠的正是管理者“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发展与变化机遇”的能力。

  (本文作者为上海数字印刷行业协会秘书长)

[时间:2016-06-15  作者:潘晓东  来源:印刷工业杂志社]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