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企业转型产业互联网
过去20年,互联网改变了每一个人的消费生活,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今,为了应对竞争,传统企业迫切需要利用互联网的方式来提高生产效率、拓展供应渠道、建立多元化的销售渠道、接受系统的营销培训还有获得优质的金融服务。
但目前中国企业互联网渗透率、云服务渗透率仅为25%、21%,相比美国还有3-4倍的成长空间,企业级互联网服务或将迎来爆发期。DT资本孙有平认为,传统企业想在互联网+转型中有所突破,要把握住产业互联网的风口。
DT资本创始人、2015中国互联网+转型高峰论坛主办人孙有平
产业互联网项目存活率达30%
过去一年中,消费互联网企业是资本的宠儿,具有轻资产、创新能力强等特点,但在产业互联网领域的竞争中,传统企业则具有不可替代的先天优势。
在打车、外卖、美甲、电商等吃喝玩乐性质的消费互联网领域中,拼的是技术和资本,最终只会形成寡头格局。通常而言,除BAT之外的互联网公司只有三种命运:一是模式被BAT迅速复制;二是被BAT收购;三是BAT注资,间接被收编。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公司几乎都没有逃脱这三种命运,而所有互联网+领域中,只有一个领域没有出现BAT横扫的局面,这就是产业互联网。因为产业互联网的本质是行业优质资源互联网化改造,依赖于各个行业、各个主体的产业资源,可以实现多个玩家“百花齐放”。
孙有平透露,虽然成功的消费互联网项目回报将达到万倍级别,产业互联网项目可能只有5倍左右,但是前者成功率只有1%,后者存活率高达到30%,而且客体量非常大,所以利润可观。同时他也承认,“产业很重、闭环很长、无法再一天之内爆红,都是产业互联网项目不可避免的特征。”
针对企业对自身产业资源过于乐观的问题,孙有平分析认为,它只是成功的第一步,却并不是最重要的一步。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止步于简单的门户网站产品、局限于本来的业务圈子、项目未成熟就进行盲目推广等做法都会导致项目夭折。要实现产业资源在互联网上的最优匹配,必须先建立起开放、多元、盈利的有效闭环模型,再进行阶段性推广。
从IT到DT,互联网产品不是门槛
如何打造解决市场痛点的互联网产品?是传统企业最棘手的问题。但其实,“痛点”也是有时代烙印的。
在IT时代,为了优化内部的流程管理、提高决策效率,几乎每个企业都建立了信息化系统。流程管理以外产生的过剩数据,形成了后来俗称的大数据。DT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企业的信息化工作重心从简单的流程管理,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
在产业互联网创业时代,企业家更应该关注“行业痛点”,在行业的研发、传播、销售、物流、融资、成本控制、组织模式等商业环节寻求创新突破。比如,目前流行的模式有产业流程重构、产业链整合、产业链重构、产业金融服务等。
然而大多数传统企业对互联网产品大多都一知半解,也无法实现“从零到一”的蜕变。身为大华南IT高管共赢圈的发起人之一,孙有平提出,借鉴圈内大型企业的产业互联网项目经验,将成熟的系统、成熟的模式作轻型化应用,就能避免许多暗礁。
理清转型方向,抄底整合行业资源
DT资本是一家专注于创业投资,集股权投资、并购重组、战略管理及人才资本开发于一身的全国领先创新型综合金融投资集团。从2015年年初开始,已经辅导了数十家企业,所投项目30余个,先后成功打造出基于煤化工、标签印刷、批发零售等行业的产业互联网项目。
孙有平总结认为,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在三期叠加的大环境下,企业家只有三个选择:进入冬眠、引入社会化资源跨界成长、进行横向或纵向并购。
资产不再出现井喷式增长、银行放贷收紧、民间拆借断裂,中国已经从重资产时代、债券时代进入了股权时代。理清了转型方向,企业家就可以运用金融股权投资手段在这个“最坏的时代”进行抄底和布局。如今大批企业等待被收购、大量行业资源可以被整合和再配置,实际上也是企业家缔造自己商业帝国的最佳时机。
但传统企业转型毕竟是复杂而精细的系统工程,DT资本除了总结出独创的“四六九”转型模式,还从技术、媒体、众筹、培训等方面构建出最佳投后服务体系,提高产出精品的几率。
[时间:2016-06-07 来源: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