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B2B出版集团如何一步步走向陨落

B2B出版集团

  卡纳斯出版公司(Cahners Publishing)是近60年来最大的B2B传媒公司之一,由传奇出版人诺尔曼·卡纳斯一手创立。去年记者史蒂夫·马斯出版了诺尔曼的传记《In a Niche By Himself: The Norman Cahners Story》,在此节选片段展现卡纳斯出版公司由盛而衰的历程,以期打开一扇窥视B2B巨头和当时出版业的窗户。

  1966年2月,国际出版公司(IPC,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Corp.)以1250万美元(现值9000万美元)收购了卡纳斯(Cahnners)出版公司40%的股份。这笔钱在当时对卡纳斯出版公司来讲堪称巨额,但对英国的IPC来说,只是其1965年3.92亿美元销售额的一小部分而已。这个多媒体帝国旗下雇有3万名员工,经营20份报纸——包括伦敦《每日镜报》(Daily Mirror,全球发行量达520万)——200多种商业及消费类杂志以及一家出版社,此外业务还涉及贸易展览和电视产业。相比之下,卡纳斯当时只有600名员工、17种出版物,广告销售收入2000万美元。

  IPC的商业布局从加勒比海延伸至东亚,上述收购也使其在美国站稳了脚跟,《纽约时报》报道其为“一家外国公司涉足(美国)出版业的第一大步。”而英国方面关心的不仅是资金的注入,还有对卡纳斯的信心。

  “这仍然是我们的公司,我们还在运营它,”卡纳斯对《广告时代》(Advertising Age)杂志说道,“我们充实了IPC的‘血肉’和能力,最重要的是我们拥有管辖权,除了报纸和大众印刷媒体外,IPC在美国的所有业务我们都会经手。”对于卡纳斯来说,1250万美元的收购金满足了他的个人梦想——想要“看看自己在大集团中究竟能做多好”。

  这次交易让卡纳斯有能力收购更多美国商业杂志,同时也将其推向了国际舞台。“我们想在短时间内融入(IPC)已有的运营模式和机制,”卡纳斯表示,“我们现在可以为美国广告商提供世界范围的营销服务,也能帮他们接洽任何IPC的杂志。”从编辑的角度来说,这次收购也大有裨益。根据交换协定,卡纳斯可以利用IPC遍布世界的超过1200位记者资源。

  在投资卡纳斯出版公司之前,IPC已经做好了功课。负责监管这次交易的费勒·谢伦花了3年时间调查美国市场。“那段时间我去美国实地调查了十几次”,谢伦说,5个调查组中有4个都选中了卡纳斯,“我获得了IPC董事会的许可,24小时内就与卡纳斯出版公司敲定好了合约内容。”

  另一位IPC管理人员法兰克·罗杰斯曾在收购卡纳斯后的演讲中说道:

  “为什么IPC选择了卡纳斯出版公司而不是其他更为人所知的公司?一句话来说:我们认为卡纳斯是美国发展得最快、最具进取心、最有效率的商业出版商。在和诺尔曼·卡纳斯深入后我们发现,我们也发现他不仅有魅力、仁慈和正直,还充满干劲、有判断力和效率。”

  在卡纳斯70周年庆典晚宴上,罗杰斯说在他47年职业生涯中,诺尔曼·卡纳斯是少有的让他想在工作和私底下都想深交的朋友,“我一直认为在工作中很少有商业伙伴能成为值得信赖的朋友,但诺尔曼就是这样一个人。”

  IPC派3位管理层人员于卡纳斯董事会任职,罗杰斯和谢伦就是其中两位。收购前一个月,歌德维茨被任命为董事长,收购完成后董事长一职和首席执行官不变,都还是卡纳斯的人。《广告时代》引用了产业观察家的一句话形容哥德维茨:“他是商业出版领域中最被低估的人之一。”

  并购风云

  1968年1月1日,《纽约时报》的头条是《卡纳斯将迎来巨大收购》。这家波士顿出版商宣布收购纽约的Conover-Mast,后者营收将近卡纳斯的2/3,发展历史是卡纳斯的两倍。这场交易被视为商业出版社历史上最大的并购,卡纳斯的年收益有望借此增长至476万美元(现值3200万美元)。这意味着卡纳斯将跃居商业出版老二——仍然落后于年收益1300万美元的麦格劳希尔。

  卡纳斯退休员工梅森·法克特表示,这场交易让整个出版业感到意外,有些人问,“这家收购纽约老牌商业贸易类一流杂志的‘暴发户’似的出版商究竟是何许人也?”

  自1956年首次收购Metalworking以来,Conover-Mast是卡纳斯收购的第十家公司,其投资组合还包括37份月刊、半月刊和名录。

  1973年,卡纳斯向证券与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 Exchange Commission)提交招股说明书,计划上市。但当时股市暴跌,华尔街已失去了吸引力。同时,英国的IPC也伺机而动。十年之前,IPC收购了卡纳斯40%的股份,现在,IPC成为了励徳国际集团(Reed International)的一部分。励徳业务跨度广泛,从出版到造纸都有涉及。通过购买诺尔曼·卡纳斯40%的个人股份,励德成功占有了整个公司的4/5。

  当年,诺尔曼曾和女婿大卫·帕克劳斯详细分析卖出股份的利弊。帕克劳斯说,“他们(励德)试图收购诺尔曼的股份已经好几年了,诺尔曼一直都拒绝出售,然后他们就加价。”他当时对诺尔曼说过:“你没必要出售自己的股份,不用做任何事情。公司是你一手打拼出来的,你可以一直经营直至破产。”但是诺尔曼最终说到了重点,“我不知道公司将在何处告终,我也不会再得到更高的售价。”他感觉这个价钱“对他的职责和成就是种肯定”。

  然而,诺尔曼还是不安的。“他不知道自己还会不会是公司的决策者,这让他很焦虑,”诺尔曼的弟弟沃尔特说,“他幻想在卖掉自己的股份之后还是公司的老板。”

  亨利·霍巴克祖斯基是参与当年交易的法务人员,他回忆说,诺尔曼决定出售股份后,谈判磕磕绊绊地进行,对方在很多细节上吹毛求疵。 “对方谈判人员的睿智让我印象深刻,我甚至更愿为对方工作。”(十年后,霍巴克祖斯基实现了愿望,成为励德法律部门的领头人。)

  除了诺尔曼和哥德维茨,谈判桌上还有其他两位未来励德国际集团卡纳斯分部的董事长:罗恩·席格尔(财务副总裁)和罗伯特·克拉考夫(展会组组长)。霍巴克祖斯基称他们为“全明星团队”,诺尔曼给他留下的印象是“一位在高压环境下都极为和蔼典雅的人”,要知道他卖的是他的“孩子”。

  同时,这也意味着对公司权力的放弃。虽然诺尔曼与新东主关系良好,但所有权不再。励德委托哥德维茨和席格尔掌管公司事宜,虽然直到1985年还为诺尔曼保留董事长之名,但他实际已被挤出领导核心圈。“就如何经营公司一事,诺尔曼和励德国际集团之间有不同的意见,”沃尔特对外说道。

  尽管英方敬佩诺尔曼是一个富有远见的领导,但是他们可能更喜欢和事必亲躬的管理者一起工作,比如哥德维茨。“诺尔曼极具创造力,那群英国人知道他是个天才,但是每当谈论到复杂事务时,只有席格尔能让他们了解情况,”诺尔曼的秘书玛丽恩·奥斯曼说道。

  职权被削弱,存在感仍“爆表”

  虽然诺尔曼的职权被削弱,但是他的存在感仍然“爆表”:他培养的企业氛围、和哥德维茨一起打造的指挥链间接地体现了他的存在;当他受托权衡重要决定或者处理企业事务的时候,他的存在便得到了直接的体现。

  30多年后,斯基普·法伯仍然记得诺尔曼在一次管理会议上的演讲有多么震撼他。“他表达得很清楚:‘大家都有机会,我们现在的生意做得更大了,现在的领导层中有一大堆老家伙,谁会晋升至领导层?’”法伯仿佛还能感受到诺尔曼演讲的诚挚与尖锐。诺尔曼早已不再领导公司了,但是他的名字仍然被铭记,更重要的是,卡纳斯的未来是他遗产的一大部分。法伯说,那场演讲体现了诺尔曼的讲话风格,“正是在座各位的努力成就了公司的今天。那么公司的明天将有谁来带领呢?”

  背后,诺尔曼也在悄悄地运用他的影响力。1984年,卡纳斯有机会收购《室内设计》(Interior Design)杂志。这将标志着卡纳斯首次涉足订阅发行市场。有着庞大读者群并受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追捧的《室内设计》也将是卡纳斯的首份报摊杂志。

  但是《室内设计》的收购面临着一个问题。作为卖方,Whitney Communications公司想要将《室内设计》和其他杂志——《曲棍球新闻》(Hockey News)和《美国艺术》(Art inAmerica)——打包卖给卡纳斯。《室内设计》可以使卡纳斯的出版产品结构更加完整,但是其他杂志则是多余的。那么,如何说服Whitney Communications公司放弃捆绑销售呢?

  据西格尔助手蒂姆·奥布莱恩回忆,当时高层在诺尔曼的办公室进行了头脑风暴,房间里光线昏暗,以至于需要花些时间适应。诺尔曼没有主持这次会议。实际上最开始的时候,他只是坐在后面听。但是最后,他提了一个建议:压低捆绑销售的价格,抬高《室内设计》的价格。这个被奥布莱恩称为“天才的想法”奏效了。

  奥布莱恩认为,那时诺尔曼已经不再留恋领导之位了,“他想让权,他承认已经是席格尔的时代了。”

  诺尔曼的最后一役

  晚年,诺尔曼患上了血癌,学名叫多发性骨髓瘤。“他的第一反应是医生诊断错了,”奥斯曼说,他认为可以用所有的钱寻找到有小姐的治疗方式,“他无法接受自己得的病无药可治。”

  最初,医生的治疗取得了一些成效,诺尔曼的病情有所缓解。但后来癌症复发,他在病痛的折磨中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一年。他的骨头在癌细胞的摧残下变得极为脆弱,轮椅微微的震动都能使诺尔曼感到剧痛。这位昔日的硬汉倒下了,体重剧减为不到100磅(约91斤)。在哥哥接受化疗的过程中,沃尔特经常地去看望,“他不再是他自己了,他只有一种想要放弃的感觉。”

  由于接受化疗,诺尔曼的免疫系统毫无抵抗力,之后他罹患肺炎,最终于1986年3月14日去世。当年4月1日是诺尔曼正式退休的日子,女儿南希说,“我时常觉得他是在合适的时候去世了,我认为他不会想过与卡纳斯无关的生活。”

  1991年,席格尔也因癌症去世,时年56岁。在这之后,卡纳斯迅速地失去了精神内核。企业“不再那么朝气、开放、智慧”,霍巴克祖斯基说,“到了九十年代早期,他们发现只要公司赚钱就已经很好了。”

  卡纳斯终成历史

  老员工们都说,自从1992年励德合并一家荷兰出版商变身为励德爱思唯尔之后,卡纳斯就加速衰败了。“卡纳斯的新领导人没有那么有才能和活力,”后来成为励德爱思唯尔法律数据库LexisNexis头儿的艾拉·西格尔说,“他们清楚账本底线,知道怎么在资产负债表中篡改数据。”

  因为经济低迷导致商业类杂志的广告销量一蹶不振,所以总公司不断削减成本,并且有寻求高价收购的意向。励德国际集团合并之后,《环球》杂志专栏作者亚历克斯·比姆写道:“卡纳斯的公司剪报读起来就像拿破仑败北莫斯科的日记。”

  追溯励德爱思唯尔迂回曲折的发展故事,对任何一个十九世纪的俄罗斯作家来说都是个挑战。1997年,励德爱思唯尔在收购奇尔顿商业集团(Chilton Business Group,一家有研究机构和贸易展示部门的杂志出版商)之后,将之与卡纳斯一起命名为励德爱思唯尔商业信息公司(Reed Elsevier Business Information),总部设在牛顿县(Newton),但是总公司高官们暗示地址会再次变动。

  公司新名称仅用了九个月,1998年3月,励德爱思唯尔计划与荷兰出版商Wolters Kluwer合并,卡纳斯之名被重新启用。新的卡纳斯商业信息公司董事长兼CEO布鲁斯·巴尼特说,恢复以前的名称是因为它在市场中仍有很强的认可度。结果合并计划并没有成功,但是卡纳斯的名字得以保留。2002年2月,卡纳斯之名再次被弃用,励德爱思唯尔整合旗下所有商业信息资产,命名为励德商业信息公司(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随后几年,励德爱思唯尔卖掉了很多曾属于卡纳斯帝国的杂志,却又把公司一个分部命名为“卡纳斯”,还设置了一个名为“卡纳斯”的奖项。但到2013年,“卡纳斯”这个名称最终还是销声匿迹了。

[时间:2016-05-31  来源:百道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