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国际劳动节里,“工匠精神”成为各大主流媒体上的高频词。对于新闻出版业来说,倡导工匠精神更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工匠精神是指工作者对自己的物质或精神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一种理念。在中国,工匠精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传承,对人类文明和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我们的新闻出版产品,既是物质产品,更是精神产品。无论是传统出版业编辑、创作、设计、印制、装帧等各个程序的工作者,还是现代出版业的策划、网络、运营等新岗位,都是传统工匠的现代形态,也是现代工匠的具体工种。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精益求精。中国古代有“十年磨一剑”的佳话,也有干将、莫邪不惜“以身赴铜水,血凝剑气”来追求精工良器的传说。这种最可宝贵的工匠精神,正是创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力量。同样,中国出版业也有百年成一书的美谈。作为世界出版界的鸿篇巨制——《辞海》,就历经几代编辑,近万名编写者几易其稿。该书正是用这种以生命为代价的工匠精神才得以完成。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于1957年9月在上海正式决定修订老《辞海》,并任命陈望道教授担任主编。1958年5月,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成立,1959年辞海编辑委员会成立。直到1979年三卷本的《辞海》正式出版,5000多名专家用20余年完成了夙愿。此后,该书又几经修订。2009年9月21日起,第6版《辞海》面向读者发行。
工匠精神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传艺。许多出版机构同事之间都是以师徒相称。传授手艺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和坚持的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只能依赖于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和行为感染,只能依靠言传身教的自然传承,无法以文字记录,以程序指引。传承中,师傅要耐心教、用心教,徒弟要耐心学、用心学。我国著名的出版机构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中,最负盛名的编辑都有师徒传承的佳话。著名出版家、学者,中华书局前总编辑傅璇琮先生,为了使中国出版业特别是中国古典编辑出版事业后继有人,在毕生岗位培训、业务传授的基础上,还进行专门人才的培训。2008年,他不顾自己年迈多病,毅然受聘于清华大学,回到了半个多世纪前曾就读过的中文系亲授课程、开办讲座,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出版专门人才。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策划推出的“中华民族文化大系”大型多媒体图书,真正实现了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的深度融合发展,把纸质图书和数字出版完美结合,实现了纸书与电子书的一体化出版。这在中国出版界是一次理念的大胆创新,实践的伟大创举,也是工匠精神在数字出版行业的生动体现。
前辈们的工匠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弘扬当今时代的工匠精神更加时不我待。新闻出版行业每一个岗位、环节,都应该树立、践行、弘扬、传承工匠精神,不断创新,自我完善,勇于提高,对经过自己手的产品精心设计、精工细作,拿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劲头来,不断学习新理念、运用新技术、创造新成果,推出更多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
(作者系中国言实出版社编校总监)
[时间:2016-05-03 作者:王丹誉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