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的媒体营销案例中,《晶报》推出的“不爽”广告不得不提。该报4月11日突然刊出整版“不爽”版面,由于没有留下任何提示信息,引来广泛关注和猜测。就在人们纷纷猜测《晶报》为何不爽时,他们自己公布了答案,原来不爽事件是互联网学车客户端——喱喱学车与《晶报》联合制造的一次产品宣传活动,旨在宣传“先学后付,不爽不付”品牌理念。与之相媲美的《洛阳晚报》3D牡丹花创意,也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4月的报纸版面真如繁花般绚烂。除了这一南一北两个脍炙人口的创意之外,吸引人的版面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要说的是,所有的这些创意似乎都有共同的价值指向,即通过增强与读者的互动来达到重新吸引读者阅读的目的。而其“醉翁之意”也在不言之中,即希冀通过再次集聚读者注意力来开发其背后的经济价值。应该说,面对平面媒体广告量连续两个月下降近50%的严峻局势,报纸的编辑们为了挽救纸媒的颓势也算是蛮拼的。而随之带来的积极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句话的合理性,且大有困难越大、妙招越高的趋势,让我们不得不相信,高手还是在纸媒。众所周知,人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只要纸媒还有众多心怀理想且认真思考破局良策的高素质人才,即使再大的困难也一定能够克服。
在这一轮的创意大潮中,“互动性”成为各家报纸纷纷祭出的制胜法宝。报纸作为媒体之一,在历史上并非不注重与读者的交流,比如许多都市报就常常给读者赠送一些礼品,或者举办一些与读者联谊活动来巩固读者对媒体的忠实度等。但这种互动大都是读者阅读行为之外的互动,两者之间被一道无形的墙所阻隔。读者阅读什么取决于报纸刊登什么,在二者的关系中,读者始终是被动的,所以也被叫做“受众”。而在《晶报》和《洛阳晚报》的创意实践中,这堵无形之墙被打开一道缺口,读者被邀请参与到报纸设定的具体情境之中,成为这出戏不可或缺的主角。应当说这种互动,不仅是媒体融合的具体成果,也是创新思维给传统媒体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在《晶报》的“不爽”广告登出后,许多读者大声喊爽,而为了早一点体验AR技术,很多读者恨不得《洛阳晚报》提前出版。很多看过这两期报纸的读者其共同反应是,报纸越来越开放了,越来越好玩了。这也表明,媒体是否具有体验性是目前读者最为看重的品质。虽然在这方面新媒体的优势更强,但传统媒体也不是无能为力。只要不再自我设限,其实无论是互联网思维还是互联网技术都可以拿来所用,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法宝。在笔者看来,无论是《晶报》还是《洛阳晚报》,此次都只能算略施小计,未来纸媒在这方面可供探索的空间还非常广阔。
其实,报纸广告量的下降,除了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外,与读者连接性的失效才是主因。困则思变。有关报纸的近期实践表明,升级与读者互动的方式,增强报纸的体验性,也许是赢回读者青睐的可行路径。虽然这种实践还缺乏广度和深度,目前看来还只能算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不知道最终通往何方,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实践者来走这条路,也许路的另一端通往的便是光明前景。
[时间:2016-04-26 作者:李子木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