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
4月15日,中国一季度经济数据出炉。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初步核算,中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5.8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7%。虽然一季度中国经济创下2009年一季度以来的最低增速,但由于中国政府已将今年经济增长目标下调至6.5%-7%之间,市场预期已经提前降低,因此6.7%的增速要略好于市场预期。
我们注意到,在全球经济低迷背景下,中国一季度多个经济数据出现相对回暖,再加上此前IMF调高今明两年的中国经济增速预期,显着改变了国内外市场此前对中国经济的悲观看法,部分舆论更明显乐观,认为中国经济的反弹已经来临。而中国政府部门显然也乐见市场预期转变,比前一阶段多了不少底气,少了很多担心。官员们表示,中国经济一季度是“开门红”,短期是U形或W形。
不过,当前中国经济并未彻底摆脱诸多问题的羁绊,尤其是在国际环境不好之时,我们需要对中国经济形势和未来趋势做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
首先,应该承认中国经济出现了不少向好迹象。如GDP增速要好于预期,第一、二、三产业同比增长分别为2.9%、5.8%、7.6%,显示出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拉动作用增强,结构在优化;投资方面,一季度中国投资增速略有回升,固定资产投资85843亿元人民币,同比名义增长10.7%,比上年全年加快0.7个百分点,比今年1-2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工业方面,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增速比上年全年回落0.3个百分点,但比1-2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8%,比1-2月份加快1.4个百分点;外贸方面,3月份当月出口1.05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8.7%,以美元计的3月出口同比猛增11.5%,相较之下,2月则为大跌25.4%。
其次,必须客观地看到,中国经济增速仍在下滑,虽然一季度在6.5%的底线之上,但仍然是7年来的最低增速。从趋势看,中国经济中长期仍然不改L形的基本趋势。部分指标依然表现不佳,如PMI仍处在负增长区间,一季度投资中利用外资下降25.6%。官方判断一季度中国经济已经“筑底企稳”。“企稳”或是事实,但论及“筑底”可能还过于乐观。事实上今年内中国经济增速还可能进一步下滑。而且从宏观经济的发展逻辑来看,当前形势下,中国经济难以出现系统性反弹。
第三,中国经济的固有问题依然没有缓解。在经济转型之下,中国经济面临着艰难的调整,李克强所说的“困难与希望并存”并不是客气话,而是大实话!在区域上,既有东南沿海的发达,也有东北和中西部地区的挣扎;既有少数新兴产业的火热,更多的却是传统产业的步履蹒跚,金融资源纷纷脱实就虚;既有每年超过千万人的新增就业,也有清理过剩产业带来的数百万结构性失业大军。正如富达国际分析师所说,当前存在严重的“双面中国”现象。
第四,一季度经济转暖的根本原因,还是依赖于政府推动的大量投资,而不是来自市场自发的扩张。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扩张政策、政府推动的大量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都是属于短期扩张性政策的结果。实质上,这还是在老模式下由政府驱动“买来的增长”,而不是市场真正的周期性复苏。这种模式的结果也与过去一样,国内的负债将会大幅度扩张,在中国的资产负债表上继续逼向高负债的极限。在资本过剩和投资驱动之下,国内还存在从通缩跃升到通胀的可能,正如有些机构所言“买增长,送通胀”。
我们对一季度中国经济形势要有客观判断,既要看到回暖的势头,也要看到在大背景下的基本趋势还未扭转。因此,一季度中国经济的回暖是阶段性的,也是相对的。正如安邦咨询研究团队不相信美国经济在全球低迷时能一枝独秀,难道问题更多的中国经济能出现例外吗?尤其是对中国的决策层,冷静看待一季度中国经济形势的意义重大。
[时间:2016-04-26 来源:中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