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
对供给侧结构调整需要全面解读,精准解读,而不能过度解读。上海证券报发表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晓蕾文章指出,要求“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今年就必须见成效,这是供给侧结构调整最大的意义和最务实的目标。在现有供给结构下总需求三大驱动力都存在下行压力,但加大总需求的新供给结构调整也有很大空间,对经济下行压力有直接对冲作用。相关政策更务实、更接地气,方有可能理顺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而不能再次让调结构为稳增长让路,以致错失调整的良机。
供给侧的结构调整,作为解决深层次矛盾的新提法,被学界和各类研究机构翻来覆去各自解读,有学院派从字面到字面的简单解读,也有不以为然认为“没新意”的。文章认为,要切实达到结构调整的目的,眼下亟须从三方面去认识,然后去适应,由此引领供给侧结构调整,达到这个新提法既定的目标。
最要紧的,是不能过度解读供给侧结构调整。说过度解读,就是把上世纪80年代美国供给学派的供给经济学等同于当下中国的供给侧结构调整。若是因为都有“供给”一词就把两者联系起来,未免过于牵强附会。实际上,美国的供给学派是宏观概念,中国的供给侧结构调整的“结构”决定了是中观概念,如果从具体的企业着手,那么调整就意味着是微观行为。因而,以笔者之见,供给侧结构调整并非一个思路缜密的学派和逻辑严谨的重大理论发现,更应理解为是一个老问题的新提法。同时用今年政府经济工作五大任务的方式,改变过去结构调整是“长期战略”的观点,使结构调整变成“当期任务”,而不能借口“长期战略”无限期地推迟。千里之行也要始于足下,五大任务的安排,要求“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今年就必须见成效,这是“供给侧结构调整”新提法最大的意义和最务实的目标,也是“新提法”与过去的一些抽象提法的不同之处,更是与美国供给学派最大的不同。
供给侧结构调整更需要全面解读。据笔者所知,视新提法为“没新意”而不以为然者大有人在。除了结构调整已是十数年的话题,供给侧改革不可能药到病除以外,更重要的是,一般认为“结构调整”就意味着经济下行,而稳增长是硬指标,所以最终总是“调结构”为“稳增长”让路,加上“供给侧”措辞的结构调整想来也不会例外。实际上,供给侧结构调整的新意就在于要改变过去那样导致没有意愿调整的单边理解,强调从两方面来理解并且都有所作为。由于“不合理的供给侧结构的调整”,必定会带来经济下行的压力,所以“形成新的合理的供给侧结构”就非得同步推进不可,这不光对平衡当期经济下行有重要作用,也能形成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新动力。短期内,今年五大任务中的“一降一补”就是希望通过降低企业税收,保持非产能过剩企业的竞争力,提升重点被调整的第二产业稳定增长的能力;通过补短板,加大农业水利建设投资,改善偏远地区的信息系统,加强中西部一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棚户区改造,等等,这都会增加当期有效投资,一定程度上能够平衡“三去”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
从根本上来说,在现有供给侧结构下总需求层面的三大驱动力都存在下行压力,但是加大总需求的新供给侧结构调整也有很大空间,加大三大需求的新供给力度,对平衡三大驱动力下降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有直接对冲作用。比如,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替代加工出口贸易;增加品牌产品供给提高消费在GDP中的贡献,增加生产性和生活型的服务产品供给提高服务消费在消费中比例,提高服务消费在GDP中的比例;新出口产品结构和新消费产品结构的改善,拉动对新供给领域的投资也是对投资的有效增量等等。总需求三方面的新供给能创造有效的新需求,是比用短期刺激政策更积极的稳增长举措。可见,牢牢把握经济长期增长更大的主动性,全面解读供给侧结构调整,以创新合理的供给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才是长治久安地“稳增长”的硬道理。
“去产能”实际上是去现在的产量,但是去哪些企业的产量应要有明确标准。另外,去产能鼓励重组代替破产。谁来重组?去产能的重组,只接受人员不接受产量,结果可能增加成本利润下降,民营企业一般不会加入,国有企业若加入会否再陷入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前的困境。因此,供给侧结构调整需要精准解读。既要减能增效,又不能掣肘企业和行业的长远发展,务必要求更精准的设计和创新“去产能”的政策和方式。
“去库存”是针对房地产空置率提出的调整任务。房地产库存主要在三、四线城市,去库存需在当地创造就业和发展机会,吸引更多愿意到当地发展的群体,创造住房需求;或配套养老设施,吸引年轻时离乡背井到外地发展的乡亲回来居家养老。如此而言,对三、四线城市去房地产库存必须要有精准的“去库存”的政策,才能精准去库存。
“去杠杆”是针对高企业负债率的调整。之所以把调整高企业负债率纳入供给侧结构调整范畴,主要原因可能是负债结构的调整方式,主流观点是把银行贷款和债券融资转变为股权融资,把间接融资转化为直接融资,从这个意义上说,“去杠杆”就变成调整融资结构。高负债确实有风险,但风险产生后不会消失,把负债转化为股权,只能说是转移风险,而且转移过程还会产生新风险。因而,把债权转化为股权,企业改善经营,股东利益不受到损害,这是首要条件。如果不能精准设计解决方案,“去杠杆”可能产生更多风险。同时要找到债务风险扩张的源头,厘清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化解债务风险。
文章最后表示,综上所述,正确解读供给侧结构调整,使我们的政策更务实、更接地气,方有可能理顺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而再不能像过去那样,再次让调结构为稳增长让路,以致错失调整的良机。
[时间:2016-04-22 来源:中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