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举办45届,伦敦书展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图书交易平台。作为中国书业面向欧洲、面向整个国际市场的桥头堡,中国出版人对伦敦书展、对英国市场有着太多的期待。英国市场的潜力有多大?从走出去到真正走进去,中国出版还有多长的路?中国驻英大使馆文化处公使衔参赞项晓炜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对此进行了分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英国市场对中国出版而言,分量几何?
项晓炜:随着中英外交关系进入黄金时代,英国对于搭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快车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各个领域都在思考如何进入到中国的大市场。文化交流方面,英国教育部去年开始把中文列为6个中学主修语言课之一,可以预见,英国对于中国文化的需求将会逐步增加。
从出版业本身来看,英国是一个非常发达、成熟的市场,这里图书品种齐全,出版发行历史悠久,学术力量云集、大牌作者辈出,数字化转型较快。在国际出版的版图中,英国是整个英语图书出版业的一个中心,“打通一点,走通全局”,因此,英国市场是值得中国出版人深耕的沃土。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出版布局英国市场,头“三板斧”该砍向哪儿?
项晓炜:英国的强项:一是创意人才聚集,可以说接近饱和状态;二是完善健全的产业格局,市场化程度较高;三是强大的贸易能力,行销网络发达;四是有完善的金融环境、法律体系做支撑;最后,在“数字英国”国家战略的驱动下,创意已经从一个产业变成一种经济形态,这就意味着创意将与金融、社会服务、人们生活方式产生深度融合,对于产业本身的发展产生强劲推力。而我们的优势是充分的资本、巨大的市场、传统文化的积淀以及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环境,而这都是目前英国所不具备的。
因而,我们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善于把英国的强项和资源为我所用,同时也要转变思路,用好我们的资本、市场、文化、政策资源,不光是内容输出,收购一些英国的企业,行销的渠道,以市场换空间,有选择地进行一些重大的合资项目,强源固本,增强我们自己的创作能力,把我们的水平提上来,才能更有利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从走出去到真正融进去,中国出版还要下哪些功夫?
项晓炜:中国出版走出去目前还是各自为战,各自找各自的资源、自己找自己的市场,事实上走出去很难以一己之力实现,集团军化的作战方式,尤其是在重大课题上形成合力十分必要。最后,数字化将成为我们下一代人获取知识的主流方式,尽早布局、完成转型,才能后发制人。
[时间:2016-04-22 作者:李淼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