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传统媒体确实要有“不走寻常路”、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精神,网络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新闻信息的发布主体、传播路径和接受方式发生颠覆性改变,媒体格局正在深刻调整。纸媒如何在新的舆论生态中拥有一席之地?相信唯有拓新方能突围。而纸质媒体使出浑身解数实施改革创新后,让我们看到一些报社也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经典解读创新:
兼顾权威性时代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等,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形成独具个性的文化魅力,人们爱听、爱看、爱读,海外媒体纷纷称之为“习式风格”。
《光明日报》在《光明论坛》开设《温故》栏目,邀请文史专家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公开发表的讲话中引用过的古语。这些解读不囿于经典名句本身,既注重严谨性和权威性,又兼顾新闻性和时效性。从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阐述性的评论文章在该栏目见报后,各界反响很好。
不仅如此,该栏目注重既“温故”又“知新”,彰显鲜明的时代意义。专家阐释“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时,对眼下“嘲弄崇高”的不良风气进行批评;在阐释“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时,不失时机地分析评价欧洲难民潮问题。
主题报道创新:
设置议题和社会组织联动
有的媒体在进行重大主题宣传时还是板着面孔,存在模式化、程式化的问题,难免声势浩大而不能出新出彩,使报道效果大打折扣。但《南方日报》的实践却给了业界一些借鉴和思考,以深入挖掘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为例,突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广东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成效,刊发长篇通讯、推出系列述评,策划组织《创新在广东》《创新驱动·点亮南粤》专栏,不断设置新闻报道议题,多方位报道地方重点工作。
与此同时,《南方日报》成立“广州创新发展观察团”,整合政府部门、学界、媒介力量,形成区域创新发展报告,开展优质创业项目、优秀创新企业、优秀创新人物评选活动;推出延续一个多月的题为《致佛山市的十封信》系列报道,与佛山市共同承办首届中国(广东)国际“互联网+”博览会。这些活动使该报从报道者、观察者升华为中心工作的有力推动者和积极参与者。
媒体融合创新:
让“最大变量”成“最大增量”
融合发展不是“分灶吃饭”,而是“并灶生火”,实现平台终端、内容生产、体制机制、经营管理深度融合,从“相加”迈向“相融”,使新媒体这个“最大变量”成为平面媒体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的“最大增量”。
其中,《经济日报》“两微一端”连续推出《中国名片》系列报道,全部采用H5动图制作,图文并茂,画面酷炫,重点突出,还配有令人振奋的音乐,全面展示“中国制造”的强大实力和突出成就,为受众提供了丰盛可口的新春“视觉大餐”。
《经济日报》敏锐地抓住国内外关注的焦点,针对“唱空”“唱衰”中国的论调,巧取角度,小处着力,重磅打造《中国名片》系列,如《驶向春天的高铁》《现代桥梁看中国》《中国无人机:创新故事,刚刚开始》《百星在天,熠熠生辉》《中国家电:从全球第一大到全球第一强》等报道,用事实和数据说话,有力回应了质疑中国经济的声音。
对外宣传创新:
创设海外版和数字化并行
近年来,重点时政期刊针对和适应国际市场需求,进入境外主流传播渠道,艺术地讲好“中国故事”,力求做到让境外读者能看到、愿意读、读后赞,起到了沟通内外信息、推动对外交流、引导海外舆论的积极作用。
这其中,《中国新闻周刊》着力布局海外出版,目前已拥有英、意、韩、南亚、日等海外版。发行量最大的英国版期发量为1.6万册,美国版、意大利版期发量为1.5万册,韩文版为1.4万册等。该刊每年推出“影响中国年度人物”,在海外产生较大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新闻周刊》果敢地向网络进军,尝试数字化走出去。该刊各海外版同步开发网站、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数字形式,其意大利版脸谱账号的粉丝超过万人,每月发送两次时事通讯,受众超过3万人,随着其海外关注度的不断提升,中国声音也将更多地传递给国外受众。
[时间:2016-04-12 作者:程少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