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崛起的动力与优势无可撼动

中国经济

  国际评级巨头近来频频发声,连续向市场释放中国经济的负面预期,穆迪和标普先后调降了中国的主权评级展望,惠誉尽管仍然维持对中国信贷前景的“稳定”评级,但也对中国评级可能的变化发出了警告。 

 
  上海证券报发表盘古智库学术委员程实文章表示,这一系列举动,加重了全球市场对中国经济的担忧。立足于中国和全球的经济现实,不难发现,国际评级巨头此举缺少充分的事实依据和扎实的逻辑基础,调降中国评级的动机和时机均令人生疑。稍加检视,至少在四个方面存在明显谬误。 
 
  第一,片面的逻辑推断。 
 
  下调中国银行业评级,国际评级机构提出了两大理由:一是中国经济下行风险增大;二是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脆弱性上升。但是,这两点理由都存在以偏概全的逻辑谬误。理由一仅关注了中国经济在时序上的减速,而忽视了其在截面上的优势。在“减速增质”时期,中国经济增速的确呈现下行趋势,但其绝对增速依然领先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再考虑今日中国经济的庞大体量,即使2016年增速下降至6.5%至7%区间,其边际增量尚能约等于全球第18大经济体的总量。这还未算及结构性改革下逐步释放的各种红利。因此,2016年的中国将依然是全球最活跃的市场和最强劲的经济引擎之一。银行业的风险与盈利具有显着的顺周期性。立足于相对强势的基本面,中国银行业风险可控,增长可期。理由二仅盯住了中国银行业增长的风险体量,而忽视了其相对充足的风险管控能力。根据2015年9月穆迪下调平安银行评级的案例,其对银行业资产质量的评估主要与不良贷款率挂钩。然而,即便经历了2015年高达42bp的增长,第四季度末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也仅为1.67%。而同期中国银行业的贷款拨备率为3.03%,拨备覆盖比高达181.18%,且平均资产利润率维持在1%以上。即便真如另一评级巨头标普的悲观预测,今年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触及3%,中国银行业也有足够的拨备和盈利去覆盖风险。由此可见,在以偏概全的逻辑指引下,国际评级机构对中国经济和中国银行业的风险预警难以令人信服。 
 
  第二,双重的评价标准。 
 
  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究竟如何?不妨比较一下,在风险端,去年三季度日本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接近1.7%,欧元区主要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3.8%,均高于中国同期的1.6%。在风控端,去年二季度欧洲银行业的拨备覆盖比一度低至43.3%,远低于中国同期的198.4%。可见,无论风险水平还是风控能力,中国银行业均未处于劣势。更为重要的是,日本和欧洲“负利率”政策的副作用正逐步暴露,致使银行系统风险不断积聚。近日,国际清算银行警告称,虽然负利率已经影响了货币市场的借款成本,但未能像常规降息一样刺激信贷的增长。所以,日本和欧洲的“负利率”政策程度越深、时间越久,越有可能损害银行作为金融媒介的功能。但是,2015年9月以来,国际评级机构对日益恶化的日本和欧洲银行业风险却鲜有提及,却对中国银行业风险则喋喋不休。这种强烈反差,揭示出国际评级机构信用评级的“双重标准”,这只会进一步削弱本已所剩不多的国际评级机构公信力。 
 
  第三,短视的改革评估。 
 
  相比一年前,国际评级机构本次对中国评级出现了反转。在本次下调中国评级的理由中,国际评级巨头强调了中国改革落地的不确定性、政府债务水平的上升和外汇储备的减少。这些都表明国际评级机构对中国改革进程的评估出现了明显的偏误。一方面,国际评级机构的观点混淆了主动求变与被动调整。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波动不断,大宗商品市场剧烈震荡,地缘政治风险一触即发。全球经济都笼罩在不确定下,急需在结构性改革中寻找出路。因此,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是主动求变,积极调整,长期来看降低而非增加了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这一阶段,政府债务水平上升、外汇储备减少等现象,都与“大财政”转型、人民币汇率改革等举措息息相关。这都将换来经济结构与质量的改善。这恰是经济回暖的预示,而非风险增长的标志。另一方面,这种观点夸大了短期的波动,忽视了长期的稳健。从相对变动来看,中国经济的各项指标大幅承压。但从绝对水平来看,中国依旧保持着全球领先的经济增速、健康的财政赤字、充沛的外汇储备和较高的利率水平。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都尚有充分的施展空间,改革动力依旧强劲。因此,国际评级机构的“短视”,使其失去了对中国改革大势的准确判断,将“有序调整”误读为“全面利空”,进而得出了有失公允的结论。 
 
  第四,暗藏的国际大博弈。 
 
  穆迪、标普等看似中立的信用评级机构,同样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纠葛,其举止背后无不涌动着国际政治经济大博弈的暗流。第一,近年来,国际游资做空中国的尝试从未间断,并竭力引导市场的错误预期。受其驱使,穆迪等评级机构已形成“唱空中国”的惯性。第二,今年恰逢美国的大选年。为了争夺选民,美国各种政治势力争相对中国这一假想敌“秀肌肉”,从而在全美形成了浓厚的“抑华”情绪。“唱空中国”在政界和民间都具备了广阔的市场。第三,中美两国经济政策的博弈强度日益提高。尤其是当前形势下,人民币汇率的“碎步疾贬”与美元的加息周期冲突渐显,使得美元面临被动升值的难题。通过评级机构影响中国政策自主性,正成为美国制衡中国、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途径。第四,当前全球地缘政治风险正呈井喷之势,在大国博弈渐趋复杂微妙之际,不能排除美国评级机构商业行为背后的政治化倾向。因此,裹挟于种种国际博弈之中,穆迪、标普等机构似也越来越偏离了公正、中立的立场。 
 
  文章指出,在片面的逻辑推断、双重的评价标准和短视的评估下,怎么可能得出全面准确的评估?中国经济和中国银行业虽然都处于调整周期,但基本面依旧坚韧、优良,对比全球其他地方的现状更具有“岁寒见后凋”的比较优势。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坚定不移调结构,转换发展方式,中国经济和中国银行业长期崛起的趋势是不会由于少数机构的偏见而改变的。 

[时间:2016-04-11  来源:中评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