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 图书编辑大有可为

供给侧改革图书编辑

  供给侧改革首先要在源头解决问题,这个源头就是产品的“优生”,而“优生”的关键人则是编辑。

  就编辑来说,压平庸、做精品,克服浮躁心态,做个具有“冷思维、冷眼光,坐得住冷板凳”的“三冷”编辑非常重要。做“三冷”编辑绝不能闭门造车、异想天开,而是要通过脚踏实地的调研对选题进行准确的读者定位和市场定位,克服读者需求和图书出版之间脱节的矛盾。

  推动供给侧改革,出版社和图书编辑都要重点考虑一些问题:编辑是否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是否敢舍掉那看上去好大的一块读者人群,是否可以在一堆长得很像的同类书中做出自己的特色,是否敢押上几个月的时间去打磨,是否能在审核通过后依旧精益求精地尝试?

  中央指出,供给侧改革要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并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既做加法也做减法。笔者认为,供给侧改革对出版产业来说,其意义不亚于其他产业。

  出版产业供给侧改革最核心的问题是提供有效供给,提供有效供给最重要的就是提升产品品质。作为图书生产的第一责任人,编辑在供给侧改革中大有可为。具体而言,供给侧改革首先要在源头解决问题,这个源头就是产品的“优生”,而“优生”的关键人则是责任编辑。笔者认为,实现“优生”,编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找准读者需求 压缩平庸选题

  生产客户最需要的产品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问题。我国出版业经历了以出版社为主导的图书出版匮乏时期,走进以读者为主导的出版繁荣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社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生存,必须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意识,从读者的需要策划选题,以市场的需求调整结构。出版“国家队”中国出版集团公司,进入“十三五”开局之年,即明确提出“两调四强”,即调速度、调结构,强导向、强质量、强动力、强党建的发展思路。“两调四强”是对供给侧改革很好的探索与深度的实践,而编辑则是供给侧改革很重要的推手。

  就编辑来说,压平庸、做精品,克服浮躁心态,做个具有“冷思维、冷眼光,坐得住冷板凳”的“三冷”编辑非常重要。有的图书在封底标注的“上架建议”中,要么是“畅销书”,要么是“青少年”。依笔者看,这样一个很宽泛的范围,只能说明责任编辑并没有真正搞清楚书的目标读者群。这就要求编辑深入市场调研,多逛逛书店,借助电商、豆瓣、微信、微博等信息平台,掌握读者的需求、偏好、购书心理和购书特点,细分读者、细分市场,对选题进行准确的读者定位和市场定位,克服读者需求和图书出版之间脱节的矛盾。绝不能闭门造车、异想天开,不能单凭个人经验或周围个别人反馈的意见便对市场状况和读者需求简单下结论。

  用心用力用时 做好每个细节

  有“高原”缺“高峰”是图书出版现状。缺“高峰”意味着缺精品,这就需要编辑在内容选择、编校质量、产品包装上下苦功夫。

  曾经有策划编辑在介绍一本上市一个月销量过10万册的图书时说,为了找到图书的核心读者群并为之量身打造,一本书整体改稿不下5次;策划思路琢磨了两个月;为了书名,更是耗时半年,来来回回推敲。策划人说,最大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推动供给侧改革,出版社和图书编辑都要重点考虑一些问题:编辑是否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是否敢舍掉那看上去好大的一块读者人群,是否可以在一堆长得很像的同类书中做出自己的特色,是否敢押上几个月的时间去打磨,是否能在审核通过后依旧精益求精地尝试?编辑莫不希望自己策划的作品能成为一本畅销书,只有去做好每一个重要的细节,去找到细分的目标读者,去大开脑洞去营销,才可能取得成功。

  创新营销理念 一切为了读者

  个别出版社把利润指标下达给编辑,并且与绩效工资挂钩,使得编辑不得不考虑图书成本,考虑自己的收入。成本占比又与发行量、定价、营销费用等关联。定价不变,成本低、发行量大则利润空间大。笔者认为,编辑考虑问题的出发点,绝不能唯利是图,必须以读者为中心,以服务读者为宗旨,使读者真正感受到物有所值。

  降成本,既可以在营销上做加法,也能在材料、印装工艺上做减法。做加法,就是说编辑要加强营销观念。营销是编辑工作题中之义,营销从作者营销、选题营销开始,线上线下结合,多媒体多渠道想辙,贯穿编辑工作全过程。

  做减法,就是如上所说的压平庸、创精品。“垃圾书”少了,成本自然下降;精品书多了,销量自然上升。对纸张材质的选用,开本、装帧、印刷工艺的设计,编辑要有最佳的建议。为了定高价的大开本、华而不实的包装、读者极度反感的“注水书”、高定价低折扣的“腐败书”……应当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出版社)

[时间:2016-04-01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