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江马村一带,山岭沟壑之间,竹林遍生,郁郁葱葱,自古以来,造纸业非常兴旺。其传承古法的手工舀纸制造技艺,上承晋代的“竹纸”生产工艺,下与明代《天工开物》所载工序完全相合,再现了伟大的蔡伦造纸术,至今仍闪烁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华光。
正月十四祭“纸圣蔡伦”
农历正月十四,四川夹江马村乡金华村的纸农杨占尧早早地就起床了。他先是围着屋前院坝里成捆堆放的一大堆竹麻转了一圈,然后又走进他家宽敞的造纸作坊,将石槽内的纸耙等物什摆放整齐。之后,他上楼叫醒了尚在熟睡的儿子,嘱咐他早点上街买菜和香蜡纸钱,再快点回家把鸡杀了。他之所以做这样的安排,是因为正月十四是“纸圣蔡伦”的诞辰日,而当地纸农每年都是在正月十四祭祀蔡伦之后开始忙碌的。
杨占尧是当地有名的手工造纸能手,因为能抄出一丈二尺的大国画纸,曾被县里评为“纸状元”。这个荣誉,杨占尧十分看重,他一直将那幅写有“纸状元”三个大字的横幅挂在堂屋最显著的位置。他说,他家世代以造纸为生,终于得了个“状元”,也算可以慰藉先祖之灵了。
杨家是在三百多年前那场著名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从湖北麻城孝感迁徙千里来到夹江的。当年,入川先祖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当地造纸户的作坊里做伙计,学手艺,逐渐建家立业,而为名噪一方的造纸大户。从此,杨家将立家之本的手工造纸手艺作为传家之宝,代代相传,至杨占尧已有十四代。
但夹江造纸的历史,却是早在杨家等移民入川之前的若干朝代。有专家推论,其时随着蔡伦造纸术的日臻成熟和不断推广,两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新式竹纸”,而夹江一带自古都用竹材造纸,或许多竹的夹江,其悠久的手工造纸史该从晋代算起。
不过从今天可以询查的史料,夹江“竹料手工造纸”始于唐,兴于明,盛于清。宋代,与夹江相邻的四川眉山系中国五大印书基地之一,夹江“竹纸”因此开始广泛地用于印刷行业。明代,夹江全县纸产量已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这在明代《名胜志》所记载的史实可见一斑:“嘉定(夹江明时属嘉定府)尖山下皆纸坊,楮薄如蝉翼而坚,质可久……”康熙初年,夹江的“长帘文卷”和“方细土连”二纸经康熙亲自试笔后,被钦定为“文闱卷纸”和“宫廷用纸”,夹江纸更是名声大噪,除每年定期解送京城供科举考试和皇宫御用外,各地商人云集夹江,争相采购夹江纸品。夹江因此而自古享有“蜀纸之乡”的美称,是千年传统手工造纸的典范之地。
蔡翁古法造纸遗风依存
夹江传统手工造纸作坊主要集中在县城西北的马村,一进入村口,便看见民居檐下成捆堆放着的大量蓑草,一群老人和妇女正在仔细去掉其中的杂草。而茂密的竹林中,则到处都横陈着新伐的竹麻。一路上都看得见一些爬满青苔的废弃篁锅、石缸、石窖、石碓、石臼之类的东西。杨占尧说,蓑草和竹麻就是造纸的主要原料,但要将它们变成洁白的纸张,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其实,关于夹江手工造纸工艺,夹江迎江乡古佛寺那座立于清代道光十九年的“蔡翁碑”便有精炼概述。上面镌刻的“砍其麻(竹)、去其青、渍以灰、煮以火、洗以头、舂以臼、抄以帘、刷以壁”二十四字,不仅概括了夹江手工造纸的沤、蒸、捣、抄四个环节、72道工序的全过程。也实则与明代《天工开物》所述别无二致。
据杨占尧讲,以往每年5、6月及10、11月的时候,马村山岭茂密的竹林深处,伐竹的山歌此起彼伏,人们将数以百万斤的当年生嫩竹砍下运送到山下的大池窖中水沤杀青,然后通过槌打、浆灰、蒸煮、煮料、浸泡、发酵、捣料、加漂、下槽、抄纸、榨纸、刷纸、整理切割等繁复工序,历时3个多月才能将一张洁白的手工纸造出来。
繁复的工序,漫长的过程,却也有许多生动的劳动场景让人回味。“气氛最热烈的就要数‘蒸篁锅’了,七八个手持一丈五尺长舂杆的汉子站在篁锅顶部,一边喊着竹麻号子,一边将锅内的竹麻用力舂碎。粗犷的号子又与篁锅一旁石坝上细打选料的妇女嬉笑声互相逗趣,简直热闹得很。”说罢,生性活泼的杨占尧就吼起嗓子唱将起来:
蔡伦先师把纸造,王母娘娘出药方。
一瓢花药一瓢浆,神仙指点成纸张。
学生用来做文章,中举闻名天下扬。
那颇显男人气力的声音,在初春的寂静山林中飘荡而去,又回响过来,有种苍莽的味道。声起风响,这千年纸乡自然就古风浩浩了。
但当我站在马村人曾经引以为傲的那口能装容数万斤竹子的巨大篁锅前的时候,却是一派的冷清。原因是那些复杂的造纸工艺,已经被简化掉了许多,那种热闹而生动的劳动场景已是多年不再上演了。
杨占尧解释说,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改进,统一制浆代替了篁锅,打浆机代替了脚碓,千斤顶代替了木纸榨,生产周期大大缩短,现在规模较大的纸坊甚至仅需20天左右就可以制出一批一流的国画纸了。“不过,像抄纸、启纸和晾纸等讲求技术的工艺都还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手工操作。”这一点,在我后来再次来到杨家作坊后有所体会。
“抄纸这道工序是造纸里面最具技术性的了。从纸槽里抄起纸浆来时,全靠经验来控制每张纸的厚薄度,纸浆抄得不均匀,一张纸就会一边厚一边薄。这是现代工艺所无法代替的。”说话间,只见杨师傅撸起袖子把一张宽阔的竹帘放进米白色的水里,双手一抄,前后一晃,一层白色的纤维就上了帘,一张宣纸就这样做出来了。而就是这么瞬间的一抄一晃,那竹帘上铺就纸絮闪耀的温润光泽,却得以让我想象到其时蔡伦在反复实践发明造纸术时的灵光一闪。
大千制纸造福夹江
夹江手工造纸虽保持了中国传统造纸的工艺流程,但其时一直都是“竹纸粗精大小皆备……皆售之下南川东等地,精者用作书签,粗者用作神楮。”所谓神楮,就是迷信用纸。而直至著名画家张大千的到来,才使得夹江手工造纸真正成为中国书画用纸的主要生产基地,并与安徽分争宣纸天下。
抗战时期,大千先生曾两次来到夹江,同槽户共同研讨造纸技艺,经多方探索后,指导造纸师傅在竹浆中添加麻等长纤维材料,使纸的强度大大提高,并制成有云纹暗花和有“蜀箕”“大风堂”字样的高级书画纸,从此开创出新一代的夹江书画纸。后来,大千先生在试用夹江书画纸时,多次提笔称赞:“大有宋楮风韵,不可多得矣。”如今马村人造纸,都懂得在竹子中添加棉麻、索草、桑皮等长纤维原料,以提高纸的质量。
在今天的夹江马村乡石堰村,大千先生当年与槽户共同研讨造纸技艺的那座四合院依然掩映在葱茏的竹林之中,只是早已经被更名为“大千纸坊”了。现在,“大千纸坊”及其周边的农户依然造纸。当我用手仔细地摩挲着那些刚整理切割好的新纸时,当地纸农无不骄傲地告知说,“这些纸都是沿用大千先生的方法,不仅好卖,也有不少书画家慕名前来订购。”
纸的进化史
翻开历史典籍,从纸的发现,到造纸术的发明,这个神奇过程,实则是一个充满人类智慧的漫长的创造史。
在纸发明之前,我国记事多靠龟甲、兽骨、竹简、木牍、缣帛以及金石之类。
公元前三世纪,在我国人口集中的城市,开始出现洗涤作坊。洗涤工人在用皂荚和草木灰等洗刷麻制品的过程中,发现洗涤液蒸发后,麻纤维干结在盆底的现象。人们揭起这些饼状的麻纤维结片,不仅用来包裹东西,也代替竹简木牍在上面写字和画地图等。从偶然发现到有意地作为洗涤作坊的副产品制作一些,于是,为人类文化传播、文明传承作出卓越贡献的神奇之纸就发明了。
但直到公元一世纪的东汉时期,在宫廷任尚方令的蔡伦,通过扩大造纸原料来源和不断完善的造纸工艺,伟大的造纸术才开始作为造纸的一种专门技术全面推广。而此时的欧洲,尚在使用羊皮和草叶写字。
随着造纸技术的日臻成熟和不断推广,公元三到四世纪,纸基本取代绢帛、简牍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
到公元六到十世纪的隋唐五代时期,我国除了麻纸、楮皮纸、桑皮纸、藤皮纸外,还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乾纸和新式的竹纸。尤其在南方产竹地区,丰富的竹材资源使竹纸得到迅速发展,其中又以四川夹江一带最为兴旺。
[时间:2016-03-22 作者:余茂智 来源: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