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思考 传统书业的危险“钱途”

两会传统书业危险“钱途”

  这两天,北京正在开“两会”,于是我就特别注意有关文化创意产业的动态,想知道热点在哪里,以便日后发力。虽然很多提议案都十分有意义,但自己关心的点没有得到太多反映。

  两会召开前夕,文创界有一条不大不小的新闻:阿里旗下的视频巨头合一公司(由优酷土豆合组而成)接盘磨铁图书,从而在IP产业的闭环竞争中再下一城。此举对于磨铁,从积极意义上来说,是前行的动力,从消极意义上来说,也有为网络巨头打工之虞。

  这一消息让我直接想起两起书业事件。一个是华文天下与盛大文学的关系变化。他们的结盟曾经是民营书业与民营资本运作的范例。但世易时移,如今变局,令人叹息。另一个是2011年7月,我还是一家书业媒体的记者,当时因工作原因参加了一个在台北举行的短期书业培训班。课余,我采访了台湾书业人士。一位大佬透露的内幕让我不安:台湾当局更关注的是IT业而不是出版业,传统出版面临危机。

  那时传统出版业正一片红火:得奖的得奖,上市的上市,发财的发财,与IT业相比,整体并不太差,而且还有优势。2011年7月,QQ还在与MSN进行最后的缠斗,微信完胜微博的好戏还没有上演;阿里也还没有在纽约敲钟(当时的当当网也刚上市半年多),百度在谷歌退出中国后才站稳脚跟——一切还都不是BAT说了算的格局。但是,2016年呢?谁还敢否认文创之天下是BAT的三国时代呢?台湾那位书业大佬5年前所讲的,中国大陆正在将其变成现实。

  包括书业在内的文创业在内的一切产业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传统产业加上互联网会迎来新的发展空间,或者说传统产业沦为IT产业的打工仔,就是产业链底层的卖苦力的。以所谓的IP产业链为例,纸书出版就是电影业的打工仔,这从各自的利润和增长速度便已明了。

  业内人士坐在一起,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热议哪个作者写出哪部好作品,而是琢磨哪家的IP能拍个挣大钱的电影。广电系吃掉出版系只是时间问题,文化系吃掉前两者也是大势所趋。更为可忧的是:BAT这种集资本和传播优势于一身的IT巨头横纵发力,整个文化系还有被BAT操控的可能。

在传统媒体势危之秋,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国家、资本和文化到底是什么关系。在媒介融合大势下,传统出版业在自由市场竞争中有无沦为弱势产业的可能? “国家之手”应当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出手?是继续推行市场化?还是落实白岩松委员提出的图书限价销售建议?是平衡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的利益,还是一味地保护知识产权?是将“供给侧”作为一个筐什么老问题都往里装,还是面对中国式文创产业的现实问题提出合法合理合情的解决方案?是时候回答这些关键问题了。

[时间:2016-03-16  作者:冯威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