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出版转型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根据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起草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不过有业内人士表示,种种迹象无不表明阅读的重要性,但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汹涌而至,移动互联技术的突飞猛进、阅读方式的改变都在冲击着传统出版业的发展。
发展遇阻
对于传统出版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研究所所长郭万超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报纸、期刊、图书等传统纸介质媒体在总体产业格局中的比重逐年下降。通过购买报纸、杂志、图书等纸介媒体获得信息的方式正在部分地被互联网所取代,且电子图书总量、电子图书读者总数以及电子图书市场的销售收入增长强劲,致数字出版与传统纸介质出版共存的时代已开启。”
此外,郭万超还提出,传统出版社与出版公司正面临出版模式转型的难题。随着出版活动所依赖的技术手段和载体变化,纸质图书的内容数据化、图像化以及互联网化已逐渐成为一种阅读方式与习惯,传统出版模式便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不仅如此,传统出版发行规模化与市场化水平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行业的发展情形,郭万超告诉记者,“在数字出版的竞争压力下,传统出版发行市场逐渐萎缩,以经营传统出版物为主要产品的出版发行集团规模发展受限。数字出版削弱了传统出版载体的垄断地位,分流了传统出版物的市场渠道和受众群体,挤占了传统出版的利润空间。产业融合和多种媒体同步出版正以强大的力量消解着传统出版媒体,销售市场垄断地位被打破。”
对此,中投顾问文化行业研究员沈哲彦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出了同样的观点,由于传统出版内容的创新性、灵活性不强,缺乏与读者的互动。在此情况下,许多企业在进行数字化转型、资本融合。
需要看到的是,在致使该行业出现发展困境的缘由上,郭万超分析道,“主要是新技术拉动产业运营模式的转型。数字化是技术革命,也是产业革命。数字化出版是出版业的一种技术创新,也是一种运营模式的转变。数字出版是继活字印刷、机械印刷和照相胶印技术之后的出版业的第四次革命,严重冲击着传统出版业的产业链条。作品编辑加工、印刷复制、发行销售、阅读消费等各个环节所涉及的作者版权、发行销售平台、服务模式等项目都面临着技术手段创新。出版业遭受了以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数字化阅读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巨大挑战。传统出版业技术要素供给优势地位受到削弱,在数字化技术迅猛发展的带动下必然向现代出版业进行转型,提供更多新消费模式的产品。”
对此,沈哲彦也表示,由于现在人们的阅读渠道出现多样化,其中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渠道信息量较大,且不乏优秀文章和观点,对读者产生了较大程度分流;同时,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渠道读者能够与作者进行较多互动,作者从而可以更好地把握读者偏好,对读者形成更强吸引力;另外,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渠道有大量免费的优质文章。
郭万超还告诉记者:“金融市场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的融合。随着民营资本、业外资本、外资向出版业的渗透,致使传统出版业存在的在国家保护下、占据垄断优势地位的传统思维模式受着冲击,传统出版业必须提高市场反映能力,建立灵活应变机制。现代金融市场提供了企业构建综合性经营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企业治理制度的平台。”
“另外,传统出版业转型发展是中国出版业更好地走出去的必然要求。世界市场企业竞争仍然激烈,国内全面深化改革任务依然严峻,中国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主力军,建立现代文化企业运营机制和治理模式,提升文化企业实力,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是中国出版人的神圣使命。”郭万超说道。
积极“联姻”
面对发展困境,出版企业纷纷探究数字化背景下出版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模式,一些动作快的企业已经走上转型之路。郭万超告诉记者,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实现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以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为例,其曾是以出版财经类图书为主的传统图书出版公司,但目前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阅读服务和数字出版转型,更自建数字内容库,与国内多家数字出版平台合作,在业务规模增加了数倍的同时,业务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之所以如此,郭万超解释道:“传统出版业突破旧有的产业链,在技术进步、消费市场等因素变化的情况下,正发生着的产业链的演化与升级。出版产业顺应信息传播技术的演化路径,在内容制作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上,正发生根本性变化。以数字出版为代表的网络文化消费、手机文化消费和电子书等新的消费方式推动着出版业的供给侧改革。”
郭万超还补充道,其二,传统出版业正在探寻与资金融合的发展路径。如南方传媒(21.980, 0.00, 0.00%)从2012年10月IPO申请正式获证监会接受,到获得核准,历时3年多,终于2016年2月15日在上交所上市交易。
事实上,出版业与资本融合的情况并非新鲜事。郭万超总结道,自2006年上海新华传媒(9.100, 0.00, 0.00%)通过借壳方式上市起,已有十年的发展沿革。2006年至2008年期间,随着上海新华传媒A股上市、四川新华文轩港股IPO上市、辽宁出版传媒(9.060, 0.00, 0.00%)、时代出版(16.150, 0.00, 0.00%)传媒上市,出版业上市的第一波浪潮便已形成;而第二波浪潮发生在2009年至2013年期间,凤凰传媒(10.960, 0.00, 0.00%)和中南传媒(17.000, 0.00, 0.00%)均以IPO形式上市。2014年末至2016年初,出版业迎来上市的第三波浪潮,相继出现了北教传媒、中信出版、青岛城市传媒、南方传媒等一批文化产业新股。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出版业之所以与资本融合,“主要还是希望通过金融市场来吸纳资金,拓展其融资渠道,解决其资金发展瓶颈问题,迅速壮大其自身实力,保障公司战略规划中新业务和新项目的培育与成长。”郭万超分析道。
不仅如此,郭万超还认为,传统出版业利用资本市场能够形成整合各种资源的平台,扩大其规模。
对此,沈哲彦还指出,由于目前我国许多的传统出版企业均为国企,与资本融合能够促进企业彻底实现市场化改革,提高其运营效率。此外,对提高传统出版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有一定作用。
在郭万超看来,出版业与资本市场的融合发展,是现代出版传媒集团构建现代出版传媒体系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提供了文化企业融资的客观平台,出版传媒改革规划也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激励。完善了现代企业的制度,实现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信息化与全球化深入发展大趋势,为中国出版业稳步地走向世界文化市场提供了重要的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郭万超认为,传统出版业与资本融合是出版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出版业的创新发展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深入发展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表现。
尽管如此,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仍有其需要注意的领域,郭万超提醒道:“资本市场有其发展的规律,有收益,也有风险。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文化走出去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文化企业的治理模式和资本运作也将越来越依赖资本市场,甚至是世界金融市场。因此,必须要有现代金融风险意识,完善线上与线下共存共荣的模式。”
但这些在郭万超看来还远远不够,他认为,“文化企业有其特殊的属性。要增加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同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也是文化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与考虑的。”
除此之外,沈哲彦也指出,出版业在与资本融合过程中,还要注重产品的长远发展,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创新度,优化运营模式。资本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如妥善运用,能够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否则将加剧行业浮躁,造成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创新性不强,红海泛滥。
[时间:2016-03-03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