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业两极分化 阅读“圈子化”书籍“精品化”

出版业阅读书籍

  这是一个人们愿意为了一本书的封面埋单的时代。

  书籍作为建筑之外的另一种保存历史的显性物质形态,承担了传播历史和文化的职责。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阅读分流,书籍对大众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书籍的功能性已然被拓宽,除了阅读之外,书籍作为收藏、艺术品的附加值正在日益凸显。

  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国伟看来,出版业正面临快消品和精品两极分化的转型,未来,绝大部分的出版将不再追求绝对的发行量,而是转而追求绝对的准确性,精确定位消费群体。

  新媒体时代催生“圈子化”阅读

  新媒体时代,阅读习惯也随之更改,“圈子化”成为了新时代的阅读趋势。

  某著名出版人曾经分享过这样的经验。几年前,出版社的营销方针还是在纸媒上投放广告,累计可以拉动几千册书的销售,到近两年,这个方式失去了“魔力”,出版社转向自媒体营销。精确定位消费群体、线上线下互动、拉近和读者粉丝的距离……现在,自媒体公众号背后的几十万粉丝,全部都是书的目标群体——一条朋友圈的帖子,可以直接拉动亚马逊的销售榜。

  类似的例子,在公众号圈并不鲜见。关注艺术资讯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小顾聊绘画”的,这个专攻艺术普及的公众号的主笔“顾爷”,深谙“圈子”之道,每天发布的帖子寓教于乐,圈粉无数。据每天坚持看“顾爷”帖子的铁杆粉丝说,对“小顾聊绘画”有一种固定期待:今天会教我什么艺术知识,给我带来怎样的乐趣,变着法子卖什么产品给我……“圈子”形成后,有了固定的读者群,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

  诗歌爱好者对“读首诗再睡觉”也一定不会陌生。每晚十点,这个公众号都会推送一首现代诗,作者不限地域,并且每首诗下面都会附上推荐诗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推荐理由,另外还有人声朗读。评论区也经常可以见到读者们围绕着诗句的讨论,除了与小编的互动外,有很多人还会在原诗的启发下新作一首……每晚睡前看一眼这个公众号的推送、听人优雅地读一首诗,未尝不是繁忙生活节奏下,文艺爱好者的一个寄情之举。

  “精品化”书籍显露优势

  业内人士表示,在阅读“圈子化”的前提下,书籍会呈现“精品化”的私人订制趋势。出版人和读者由兴趣共同体走向价值共同体,并且目标群体的需求将为出版业的后续产品提供思路。

  记者了解到,近五六年,仅上海译文出版社一家,精装书品种就增长了二到三倍。数据反映了市场的需求——读者对书籍的形式审美要求提高了,同时,对出版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阅读方式和需求开始分流,书籍的目标群体越是清晰,出版风险就越低。”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张吉人告诉记者,在当今出版业首印量普遍下调的环境下,精装图书相对高企的定价,在低印量情况下保证相对合理的利润空间,也是精装本图书又一优势所在。

  有统计显示,全国平均每年出版30余万种图书,但书店的物理空间极其有限,非畅销的品种往往上架短短几天就“下架”(进入库存),还有很大一部分甚至没有机会与读者见面。在这个过程中,消耗的人力、物力等资源,难以计数。

  “一个编辑一年做20-30本书,精力分散;如果一年只做3本,效果必然不同。”王国伟告诉记者,精耕细作将成为未来出版人的工作常态。

  然而,书籍“精品化”的同时,“内容”始终是立足之本。张吉人说,精美的装帧是“加分项”,内容和形式的同步精品化才是大势所趋,“图书产品是一个策划整体,核心始终是内容,不会因任何新趋势而改变”。

[时间:2016-02-23  作者:周敏娴  来源:文汇报 ]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