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与坚守:数字时代出版业自救之路

数字时代出版业

  在我国出版界,数字出版概念提出已经十年,但理论上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关系处理、实践中二者的融合发展并不理想,结合历史考量对出版业进行现实关照已变得迫在眉睫。
 
  一技术进步与读者需求改变推动出版业变局
 
  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发展对传统出版的冲击很大,大到甚至掩盖了它们对出版业的正面价值,以及曾经为推动传统出版进步而起的作用,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出版业因之获得长足发展,进而被改变、被重塑。世人更多看到诸如方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仰仗“技术为王”对传统出版的侵蚀,却对该公司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对传统出版的支持与促进视而不见,当然更不愿意看到该公司作为新的数字出版产业链中重要一环,与传统出版商平起平坐乃至地位更高的事实。
     
  出版业发展史,就是一部出版技术进步史。技术固然重要,也只是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如宋代火药、活字印刷并未推动古代中国社会的重大变革,传到西方情况才发生改变。读者需求改变更直接影响着出版业的变局。
 
  读者需求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生活节奏加快,读者信息需求量激增
 
  我国古代用“汗牛充栋”形容一个人有学问,“汗牛充栋”不过今天12本书的信息量;《纽约时报》工作日版每天包含的信息比17世纪美国人一生获得的信息还要多。当前是数据库竞争的时代,具有搜索功能的数据库,甚至直接显示搜索结果的数据库带给读者的就是读者需要的、有用的信息或知识,如谷歌、百度搜索。诸如数据库出版,以及基于数据库之上的个性化需求的即时满足,传统出版无能为力。

  2读者信息需求个性化
 
  大众传媒生产了足够多的信息,但今天读者仍不满足,因为那些信息不是个性化订制,不能满足作为个体的读者的个性化阅读需求。既有信息需要重新打散、组合,或者专门为读者量身定做生产新信息。以往的大众传播虽风光不再,但并非全然过时,数字化媒体是对它们的补充和发展。
     
  3需要打破原有媒介界限的“融媒体”信息
 
  读者看重的是信息本身,而不在乎信息表现的形式;而不同媒介各有其传播特点与优势,出版物读图时代、多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媒介加速融合是趋势。即将出现的富媒体电子书,将冲击世人传统的出版、影视观念。
     
  4读者信息接受方式改变
 
  他们需要随时随地接受、反馈信息。终有一天,读者将摆脱外在媒介的束缚,媒介将“消失”于无形;今天最先进的可穿戴设备都将过时。终端、阅读改变,渠道、营销相应发生变化,并最终促成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
     
  技术驱动的创新,叠加用户需求驱动的临界市场,共同推动当今出版业大变革。变局突出体现在大出版格局的形成与出版产业链的重构。
 
  二大出版格局形成与产业链重构
 
  众所周知,出版业为其他行业发展提供知识智力支持,对其他行业发展具有推动、促进作用。但这一作用非常隐蔽,也非常抽象,因为作为精神载体的书籍要转化为其他行业的现实生产力首先要经过读者这一中介,其后还要经过读者在该行业的再传播才能影响行业实践。可以说,出版与其他行业尽管有关系,之间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关联,出版是出版,其他行业是其他行业。如出版与教育,两者关系极为密切,但在传统产业布局中,两行业界线分明。
      
  而当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的流动变得“清晰可见”,出版与各行业之间的信息互动日益密切,出版与各行业的距离拉近了。这是互联网产生,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互联网+”促成各行业革命性变革后的社会现实。数字时代出版业与IT、传媒、教育、旅游、影视甚至金融、医疗等传统行业相互进入、交叉发展。如前面提到的出版与教育,数字教育、在线教育已很难被简单归类到传统教育或传统出版范畴。

[时间:2016-02-19  作者:孙利军  来源:数字出版动态]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