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斌杰:坚持创新发展 打造出版强国

创新发展出版强国

  中国出版年会是出版业精英聚会、共谋发展的盛会。我们召开出版年会的目的,是进一步总结工作、展示成果、表彰先进、推动发展。在此,我就2015年出版业发展态势、转变观念谋发展、“十三五”开局之年如何打造出版强国三个方面谈点意见,供行业参考。
   
  亮点纷呈
   
  出版业发展势头强劲
   
  2015年,对全党全国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对出版人来说,也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全国出版界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迎难而上,砥砺奋进,敢于担当,开拓创新,推进出版各项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实现了新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全行业呈现出了稳中有进、健康向上、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十二五”画上了圆满句号,为“十三五”奠定了良好基础。
   
  总的来看,2015年出版工作,有五个方面的亮点:
   
  第一,整体规模持续扩大,质量提升双效俱佳。有关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营业收入超过2.1万亿元,首次迈上了两万亿元大关。从出版业的情况来看,图书品种增速有所放缓,总量保持在中高速之列,数字出版增速仍在30%左右,总收入达4400亿元,这是一个很好的局面、很好的势头。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大、消费低迷的背景下,出版业依然保持一枝独秀,实现了质量和效益的双丰收,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出版业对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的贡献率持续上升。
   
  第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主题出版形成声势。出版界推出了一批优秀畅销书,推出了一批品牌化、系列化图书,推出了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图书。特别是重大主题出版方面,形成了很大的声势。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治国理政新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等重大主题,出版界推出了一批优秀出版物,掀起主题出版的热潮。可以说,2015年出版的这些精品力作,不仅对思想文化建设、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有现实价值,而且会在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数字出版快速增长,产业集聚效应明显。2015年是融合元年,出版业坚持落实融合发展的战略,在数字出版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在内容资源、技术平台、产品开发、经营模式等方面都积累了一些新的经验,数字出版超高速发展,产品形态丰富多彩。以图书出版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出版产业链已经向影视、动漫、戏剧、游戏及版权贸易等领域深度延伸,呈现出图书主业继续挺拔,电子图书、网上营销、手机阅读及动漫产业多业态并举的发展格局,培育和形成了不少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了出版业的后劲。
   
  第四,资本运营日渐活跃,投资扩张成效显著。一年来,先后有中文在线、青岛城市传媒、读者传媒、中信出版实现上市目标,受到资本市场追捧,吸收了不少发展资本。同时,出版人的投资意识逐渐增强,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手机游戏、文学IP等成为出版集团、出版类上市公司的投资热点,投资成效显著。它标志着我国出版业已经进入资本经营层次,能在市场上竞争发展。
   
  第五,出版走出国门,国际传播能力提升。2015年,出版界利用美国书展等国际书展平台,展示中国出版业形象,带动一大批中国图书走向海外。出版走出去不但使版权、产品走出去,也使企业、资本、能力走出去。像中国出版集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等一些大集团都在国外设立独资公司,中国青年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一些出版企业在国外设立了公司。“丝路书香工程”正式实施,兼并重组国外出版公司、同国外出版企业战略合作的出版集团或出版社越来越多,通过市场化与本土化运营模式实现了中国价值的海外传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出版业大发展,提升了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2015年,中国成功加入国际出版商协会,这标志着中国出版业快速发展获得国际出版界的广泛认同,进入国际出版决策机构,将发挥重要作用。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还存在很多不足、很多难题、很多挑战。比如,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体制机制问题还没有完全理顺,这是影响发展的最大问题;再比如,人的能力还没解放出来,传统的思维、传统的做法仍在起作用,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还不是很多,特别是在融合发展方面,说得多、做得少,投资、经营、赢利模式还不是很多,等等。这些问题是出版界需要解决的难题。
   
  但我认为,中国出版业有能力把挑战变成机遇。出版界必须树立辩证思维,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分析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正视现实,找到对策。中国出版还是要有自信心的,比如说文艺创作缺“高峰”,并不等于出版没“高峰”,马列全集选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文献、辞海辞源和中国百科全书、大中华文库、中华大典、国史出版、中国美术大全、中国音乐大全、中国植物志、中国科学技术史、诺贝尔文学和民族文化遗产整理出版等等,其水平与规模哪一国、哪一个时代的出版能与之相比?这些就是当代出版的“高峰”。我们还应创造出更多出版的“高峰”来。
   
  转变观念
   
  坚持创新发展
   
  在提出“十三五”规划建议时,党中央特别把树立发展新理念作为关键问题,看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时期的“法宝”,出版业要深入学习、领会内涵、武装思想、指导工作。只有树立新的发展观念,才能打好“十三五”出版业发展攻坚战。
   
  第一,创新发展。有人说出版的价值在衰竭,实际是说你跟不上传播变革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怎么跟上?就是创新。内容要创新,要给人一些新东西;形式要创新,增加读者吸引力;技术要创新,提高竞争力;渠道要创新,方便消费者;经营要创新,全国配送、电子商务、即时结算都要用;管理要创新,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水平要提高。通过创新,使出版业跟上现代产业步伐。
   
  第二,绿色发展。2008年我们与环保部签署了绿色发展战略协议,从多方面推动绿色环保印刷和出版。首先是要节约资源消耗,少用纸、少砍树;其次是研制新材料、新颜料、新油墨,实现绿色印刷;再次是运用新技术保护阅读者的健康。几年实践,有力促进了出版业更新换代和技术升级,是出版业发展重要方向,也更有巨大潜力。
   
  第三,共享发展。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是共享,给了人们共享的思维方式,先服务、后赚钱。在出版业中要树立共享理念,作者、编者、出版者、发行者、经销服务和技术平台服务者,还有广大读者,大家共享精神盛宴、共享技术成果、共享收益权利。我们正在推进的复合出版工程、公共文化服务、即时出版系统,都是共享的重要载体,应当充分利用,大力发展。
   
  第四,协调发展。这是个老问题,要用新观念去解决。出版产业链条长、流通环节多、涉及面比较广,更要强调协调发展理念。创、学、研,编、印、发,供、运、销,读、用、评,是纵向不能少的协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必须要协调畅通,成为利益共同体,大家都有积极性,才能发展好。横向上各个出版门类、各个地区、各个专业都有不平衡的问题,应当运用行政、行业、市场等不同力量进行协调,均衡发展,使整个行业结构更加合理、配置更加优化、发展更加协调。
   
  第五,融合发展。这个融合是全方位、全产业的融合,包括内容、形式、技术、平台,也包括资本、资产、机构、人才等多个方面融合。融合的目标有两个:一是打造一批多业态、多形态的主流媒体;二是建成几个世界一流的出版传媒集团,增强中国的传播力和文化影响力。这里有大量的重要发展机遇,必须不失时机地用好。
   
  第六,开放发展。对内对外的开放,用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出版业突破局限的新战略。一方面要按政策对内开放,社会力量、数字出版、多媒体出版都有与传统出版融合发展的愿望,我们应打通国内的开放通道,支持发展。国际上要抓住文化走出去、传播力提升、“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出版业外向型发展,既扩大发展空间,也为人类文明作贡献。
   
  只要用新的观念谋发展,机遇就多了。具体说到当前,应该抓住这样五个机遇:
   
  一是文化需求日益旺盛。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居民文化消费能力持续增强,呈现出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消费方式互动参与、消费主体延伸拓展等趋势,以及文化产品与服务消费的个性化、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为中国出版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内在需求和强大动力。二是传统纸质阅读仍有较大市场需求。书报刊等传统出版形态发展历史悠久,传统纸质阅读体验并未被新型阅读所取代,仍是众多读者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主要方式,仍然拥有广大读者。据国际上报道,“上架图书”排队、读纸情怀回归都是2015年的取向。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5年4月发布的中国第12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58.0%,报纸阅读率为55.1%,期刊的阅读率为40.3%,均比上年有提高。三是新型阅读方式增长明显。数字化阅读增长更是引人注目,手机已成为中国第一上网终端,与平板电脑等一起成为重要的阅读载体。出版业要满足阅读终端多元化、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多样化的需求。四是新技术孕育出版新业态。互联网已与中国出版业相融合,催生了网络书店、网络文学、网络出版、网络视听等新业态,我们要积极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影响,重新审视产业环境,寻求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出版定位,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新技术、新媒介、新渠道,加快推进出版流程的优化再造、资源的优化配置、内容的充分整合以及业态的不断创新。五是跨界融合拓展产业链条和发展空间。科技与出版的融合,不仅改变了出版业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也消解了出版业的原有边界,极大地延伸了出版业的产业链条。跨界融合已成为中国出版业增加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拓展市场的最佳途径,为全行业大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奋力攻坚
   
  打造出版强国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十三五”时期,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阶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要全面建成小康,文化能否小康是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要实现文化强国,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大繁荣大发展至关重要。所以说,建设文化强国首先应该建成出版强国。要打造出版强国,我们出版界必须敢于担当、敢于亮剑,攻坚克难、奋发有为。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动力。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最近十多年来,新闻出版领域的改革开放始终走在前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文化改革的主力军。应当说新闻出版业一切成就的取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不断改革,在于不断创新。当前,出版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深水区,能抓老鼠的猫都用了,能摸到的石头都摸了,要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难度比过去更大,迫切需要新思路、新举措、新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中之重,中央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出版界要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要加快发展、破解难题,归根结底要靠深化改革。
   
  就出版界而言,要深化改革,需在以下几个方面打攻坚战:一是要真正理顺体制。出版领域体制不顺,责任不清,主管主办承办层次太多,部门所有、条块分割,市场主体不独立,自主经营负不了责,政府微观干预太多,体制不理顺是一大障碍。中央过去有明确的决策,例如现代企业制度,现在也没有落实。二是要完善分配机制。现在发展的一个瓶颈是分配制度问题。阿里巴巴、京东办得好,每个员工都是股东,最初的元老都是亿万富翁,成为利益团队,共存共荣。而出版机构,职工感觉像打工的,社长们也感叹:一到年龄一张纸就走人了。目前,出版业的股权激励都未进行,只要这个分配一解决,出版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本身就成为利益共同体,就大不一样了。社会和企业的分配,也没搞好,文化优惠的政策,在相当领域没有落实。企业内部的收入分配,仍然没有打破传统体制,或者浮动比例很小,不足以激发人的创造性、积极性。这些都需要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加以解决。三是推动兼并重组。习近平总书记讲得很明确,现在传媒领域发展两个目标:一是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二是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这里说的是一批和几家,应当好好体会。为什么兼并重组还行不通呢?根子是体制,部门所有、地区封锁、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不能得到优化。这个工作不做,建出版航空母舰是实现不了的。四是建设统一大市场。中国的市场分割得太厉害,像中国出版集团,这么大型的出版机构,市场渠道不畅。市场按省市分割,地方不进你的东西,好书没有渠道。过去是新华书店统配,现在是互相封锁。实体店、互联网店,国有的、民营的,价格、政策、财税、管理都不一样。市场不统一,大大影响了书业发展和消费者选择。另外,行政干预是市场统一的一大障碍。
   
  第二,加快融合发展,推动提质升级。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出版业的整体格局和舆论生态,融合发展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出版业发展的主流趋势。推动出版融合发展已纳入新闻出版业“十三五”规划,依然是出版的主色调。从表面上看,现在出版产业的业态、内容、技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出版流程的编印发、产供销、读用评各环节都结合在一起。但是,在本质上还没有融合起来,还没有探索出成熟的资本共用、利益共享的模式。
   
  出版界必须坚持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优势互补、一体发展,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在内容、形式、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推进:
   
  一是创新融合内容服务。无论文化的传播形式如何改变,人们对优质内容的需求不会改变。我们始终要将内容质量放在第一位,强化服务意识,充分把握用户需求,生产贴近用户需求的文化内容精品,完善产品服务,优化用户体验。针对不同投送渠道、不同产品形态、不同用户对象,实现内容的多元化、特色化、分众化、个性化的创作生产和传播,丰富内容。二是运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创新融合平台建设。通过建设出版产品信息交换平台、出版内容发布投送平台、国家数字出版云服务平台、版权在线交易平台等,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完善数字出版内容消费服务方式,实现内容资源的动态聚合、实时分发、精准投送,构建技术先进、覆盖广泛、服务便捷、交易规范的现代优质数字出版内容传播体系,实现内容、技术、平台的全面融合。三是创新融合营销、传播渠道。要进一步优化、创新传统渠道,建设阅读多功能空间。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流通体系。要充分借助新技术构建内容传播平台,拓展新兴传播渠道。充分利用社交媒体、自媒体等新型传播媒介,建立与用户之间常态化的沟通机制,着力打通传统出版读者群和新兴出版用户群,提升出版产品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四是创新技术融合业态。出版业要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视角,不断以新技术引领出版融合发展,驱动转型升级。不仅要加强对产业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提升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运用能力,而且要强化借力发展意识,通过多种方式吸收借鉴、善加利用成熟的技术、平台与渠道。要通过技术升级,大力推进移动阅读、在线教育、知识服务、按需印刷、电子商务等新业态的发展,拓展业务范畴。五是跨界融合扩大合作。网络时代,互联网+,合作更具价值,要不断完善产业合作机制,推动出版传媒企业跨地域、跨界深入合作。特别是要与科技、教育、旅游、金融等行业跨界合作,催生大量新产品、新业态、新市场。
   
  第三,加强内容创新,多出“高峰”产品。大力推进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创新、融合创新。在这种种创新之中,最根本的还是内容创新,这是出版业的生命线和落脚点。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还不够,原因在于内容创造没有站到人类文明的高点上。正所谓有“高原”缺“高峰”,不是表现形式和制造能力的问题,而是内容创新不够。重复出版的、低俗的、迎合市场的,都存在,且占了相当比重。
   
  抓好内容创新,一是要发挥内容资源优势。中国传统出版,延续两千年,传承中华文明,记录中国历史,留给后人知识、技能、社会生活的各种经验,这种传统里面有优秀的东西,取之不尽,不是只有“四书五经”,这个优势要发挥好。二是要把好“双效”统一关。出版界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出版导向,以社会效益为前提,实现“两个效益”统一,是一贯坚持的方针。现在的文化多元冲击,如何实现“双效”统一,确实任重道远。出版单位要在总体上把握生产正能量的作品,要将能够凸显主流文化价值的佳作放入选题规划,从源头上保障出版物的社会效益。像一些市场需要的大众出版物也是要出的,例如保健、食品、生活、健身一类的书。但一个出版单位,总体上要把握,有文化品位的、产生正能量的书要占到主导地位。三是要提高精品力作比例。现在,每年出40多万种书,精品只占10%左右,这个比例还要进一步提高。多出精品力作,编辑责任重大。出版单位的责任编辑要在策划选题的时候,站在主流文化的高度上,审视作者的稿件和自己的产品,不断提升政治与职业素养。同时,要健全创作出版引导机制,引导支持编辑人员深入社会、深入生活、了解作者、服务作者,遴选出真正的好作品。现在,业界对于经济效益还存在一个认识误区——精品力作不赚钱。而实际上,好书都有好市场,反而那些迎合低级趣味的出版物,虽然一时能够见到效益,但没有长远价值。关于社会效益的评价指标,可以从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具备原创新内容、传播正能量等方面来制定。
   
  第四,持续发力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发展出版产业,这是解决经济、文化、民生问题的必然选择。如果没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产业支撑,就不可能建成出版强国。
   
  推动产业发展,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培育创新动力。中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提到首要位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些科学论断必将带来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也必将为出版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二是要完善文化产业体系。推动出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大型出版传媒骨干企业,培育内容创意产业和新型的出版业态。三是要拓展市场。我们的传统出版单位最大的问题是市场开拓能力比不上新兴企业。我们在计划经济模式下成长起来,缺失了市场竞争这个能力,现在要补上这个短板。四是要厚植发展优势。出版业发展有不少优势,其中最大的潜力就是全民阅读,可以说全民阅读是最大的图书市场,全国13亿人每人只要多买一本书,就是13亿册。现在,中央领导重视读书、带头读书,“倡导全民阅读”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进了人大立法的议程,也进了“十三五”规划建议,“书香中国万里行”以及各地的阅读品牌活动多种多样,再加上今年纸质阅读看涨,实体书店火爆,传统阅读人文情怀回归,爱读书的人多起来了。可以说,全民阅读浓厚氛围形成,书香社会建设正在加快,都为出版业的发展带来可观的空间。五是要引进共享观念。构建作者、编者、读者的利益共同体。这是互联网的思路,把两头联在一起,利益共享,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刺激性的机制,只能解决一时问题;利益、价值、追求融合在一起,就是永恒的动力。
   
  第五,提高人才素质,用好人力资源。对出版业而言,人才是一个大问题。人才兴,则事业兴。做好、做强出版行业,没有名人名家是不行的。出版业是传承文明、记录历史、普及知识、化育人类、传播真理的行业,是最具创新性的行业,更应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出版业人才结构逐步趋向合理,人才队伍也不断壮大。但相对目前出版业改革发展要求而言,优秀人才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尤其是名家名人还不是很多,真正称得上出版大家、出版名家、出版大师的更是凤毛麟角。党的十八大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时,已经提出了“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的明确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把优秀出版人才建设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优化政策环境,营造多出名家大师的机制,把更多的优秀人才汇聚到出版领域,打造出版“高峰”。
   
  抓好出版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提高人才素质。要有引领世界思想文化潮流的著作家、出版家,也要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的优秀出版人才。二是要调整人才结构。要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战略领军人才、企业经理人才、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实施开放发展的人才引进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搭建平台,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三是发挥人才优势。这些年传统出版单位训练了一大批老人、培养了一代新人,作为传统出版的战略投资。但现在年轻有能力的人都转向了新媒体,而我们的主流传媒单位后继无人。有的人才是来了,但管理、使用都跟不上,人才也留不住;有的人到出版社干脆为了落个户口,一落户马上就飞了。新媒体能给年轻人舞台,我们出版业主流媒体为什么不能给他们机会?说到底,还是体制机制不利于发挥个人的作用。我们要给年轻人充分的舞台,也要学新媒体发展的好机制。只有这样,高素质的人,才能进得来、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出版产业才能有大的发展。只要有了人才,我们就有能力决战“十三五”,实现建成出版强国这一宏伟目标。
   
  (本文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1月18日在中国出版年会上的讲话,刊发时有删节)

[时间:2016-01-28  作者:柳斌杰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