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下滑,积聚“新动能”过四关

中国经济

  6.9%——中国2015年GDP增长数据公布后,尽管早已被打了预防针,外界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下滑还是备感惆怅。中国25年来最低的增长率,意味着中国这个世界经济引擎的功能有恙,可能连带波及到其他国家的中国商机,中国的原料采购会缩减吗,中国的海外投资会降低吗?各国疑虑重重。 

 
  美国《侨报》1月22日载文《中国经济下滑,积聚“新动能”过四关》,文章说,不可否认,中国经济在变,数据的变化仅是表层之变,更深广的变化还隐藏在数据之后,有风险,当然也有新机遇。外界与其担忧这担忧那,不如直面中国经济发展的变轨,细致研究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从而调整与中国的生意经,化被动之变为主动之变。 
 
  那么,中国经济下滑是遇到了哪些困难?投资过剩,造成产能过剩和房地产库存量大,对经济拉动乏力不说,还导致地方债风险不断积压;劳动力成本攀升,外需疲软,导致出口下滑厉害,“世界工厂”神话不再;过去对产值和就业贡献率极大的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业,产品附加值低,高污染高能耗,令中国的资源环境压力空前增加。中国政府这几年力推的改革,就是要戒除这些副作用极大的“路径依赖”,闯出一条经济升级的新路。 
 
  但经济转型升级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工程,需要讲战略,需要找方法,需要时间的发酵。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的“阶段性尴尬”在于:原来的动能衰微了,可新的动能仍在滋生孕育中,尚未达到引爆经济潜能的界限,因此难以弥补旧动能褪去后留下的空间,增速降低便成为必然的结果。要想保持中国经济平稳运行,没有回头路,唯有加速结构改革步伐,催发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从中国国情来看,可从四大路径持续发力。 
 
  一是产业结构方面,顺应由工业主导向服务型主导转型的趋势,打造中国社会亟需的优质服务业。从2015年经济年报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50.5%,首次过半,幷吸纳大量就业人员。服务业成为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打破工业独大的局面,单位GDP能耗降低明显,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值得注意的是,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长期以来是中国的“短板”,中国公共服务业水平比同等发展中国家还要低10个百分点,因此在医疗保健、教育培训、交通物流、通信服务等方面仍大有可为。 
 
  二是增长动力结构方面,继续为中国的“消费经济”添柴加火。不论是“双十一”期间阿里巴巴等网商的销售盛宴,还是年报中“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达66.4%,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的数据,都表明消费取代投资成为中国经济最主要的驱动。在西方发达国家,内需和消费是经济的稳压器。中国6亿网民的互联网消费市场、亟待开发的农村电商市场、13亿人口的休闲消费、中产阶级对高端环保产品的消费需求、老龄化人口的养老需求……这些都是中国消费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是产品结构方面,加速供给侧改革,促进制造业内部格局的优化升级。这包括两个层面:通过创新战略开发“中国智造”产品,以及通过新技术升级传统制造业,比如生产高品质精钢。总的来说,要发挥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2015年,航空、电子通信、信息化产品、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2%,高于传统工业,新能源汽车产量增加1.6倍,工业机器人增长了42%……这一投资领域也是未来最值得继续投入的。 
 
  四是区域结构方面,化空间腾挪为增长动力,发掘中西部地区潜力,向海外输出产能。投资过剩,不代表不投资,产能过剩,不代表只能销毁,而是可以利用空间的转移来实现动力转换。比如,中国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落后,产业的薄弱,都需要继续投资;“一带一路”战略承担着中国国际产能输出的重任,水电、基建、核能、高铁等中方参与的项目已经覆盖欧洲、非洲、中东、东南亚等区域,有助于消化中国饱和的部分产能,又能促进各国的建设。围绕着一带一路战略的纵深推进,伴随着亚投行的正式开张,中国的海外投资必定会持续加码。 
 
  围绕上述四大路径,中国经济突出重围,走出低谷的机会是存在的。 但这要克服重重阻遏:重复投资的惯性,修路盖楼的惯性,去产能的侥幸心理,制造业升级的抵触,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失衡,股市跌宕对实体经济的拖累,美元加息与人民币贬值风险……因此, 对中国经济前景而言,幷没有一条坦途,有的只是华山险道,需要披荆斩棘,奋勇过关。

[时间:2016-01-27  来源:中评网]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