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16年数字出版的七大预测

数字出版

  很想凑齐弄个十大预测,可是发现找不到更多的东西来凑数。于是,就只有了七个。这些预测,只是个人的一些猜测,准和不准、对与不对,图一乐就行了。认真你就输了。

  一、电子书市场将进一步规范

  2015年底,关于数字出版编辑职称的相关消息刷爆了各大行业媒体,这也进一步预示了2016年电子书市场必将进一步规范。

  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的净网行动、剑网行动、护苗行动,电子书内容层面起到了一定的“清洁”效果,一大批乱七八糟的网站、作品被无情地下架,一大批相关责任人被处罚。随着这些关于劣质内容的清理工作进入尾声,另一些关于内容建设和发布的行动必将提上日程。

  其中包括2015年已经在部分地区开始的数字作品登记备案制度,尤其是对于原创文学网站的既有作者、作品和新书登记备案,2016年可能将全面推广。此外,在2015年全面整顿了音乐行业的侵权盗版之后,2016年不排除将在电子书市场进行侵权盗版的整治。

  总体来看,电子书市场已经结束了过去十多年野蛮生长的时代。随着国内数字出版产业的逐步壮大和发展,对电子书市场的规范与管制只会越来越严格。对于真正有志电子书市场的企业,这不是坏事。

  二、IP进入春秋战国时代

  2015年,来自于资本市场、互联网企业、传统出版业以及原创网络文学等多方的力量基本完成了对于IP的布局。可以想象的是,2016年将是IP将进入混战。

  基于此,2016年的IP领域可能呈现出三个趋势:

  一是各类基于IP开发的作品将布满各种荧屏,IP一词将彻底成为烂大街的概念。无论影视、游戏、动漫还是周边产品的开发,那些完成了前期投入的各方,都急需在2016年拿到自己的回报。一大批作品将在2016年集中上市兜售;

  二是IP的授权费用将出现大幅度下滑。优质的IP基本已经被瓜分得差不多了,除非那些特别好的IP,可能2016年很难再有几百上千万的天价出现。同时,更多的内容生产商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竞争的激烈性,也必将使得劣币驱逐良币的情景再现;

  三是IP自2016年开始将逐步走上下坡路。IP这种基本上靠炒作和资本推动兴起的概念,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持续性,盛极而衰是必然。IP概念虽火,但开发运营难度也不小,真正成功的毕竟是少数,20/80的定律注定了将有一大批希望赚热钱的公司陆续退出,IP逐步进入常规化运营。

  三、内容终将回归

  传统出版业这几年逐渐迷失在转型的道路中,如何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突破之路,一直让很多人纠结。但IP的适时出现,或许告诉我们,曾经有一条路摆在我们面前,但我们没有珍惜:内容。

  出版业规格到底是内容产业。基于内容产业而衍生出来的IP开发在2015年大放异彩,也给转型中的出版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道路和模式。IP越发展,内容就越重要。出版业要想也从IP中分到一杯羹,就必须更加重视自己在内容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自己生产的内容足够优秀,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收益。

  内容回归对出版业并不是一件坏事。过去几年出版业走了很多弯路,做了很多尝试,但并没有找到最合适的方式。内容生产才是出版业最擅长的事情,也是最应该做的事情。事实证明,一切与内容相关的方向,最开始的指向都是内容。出版业就好比守着一座金山,以前却不知道从哪里挣钱,如今也应该醒悟了。2016年,可以预见的是,对优质作者、优质内容的争夺必将更加惨烈。

  2015年,阅文集团横空出世,一举垄断了国内原创网络文学内容时长;2015年底,完美世界被曝数亿回购纵横中文网……内容商也正在形成寡头。

  在出版业,那些市场化程度较高、拥有更多优质作者和作品、营销手段和渠道建设都比较好的企业,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和资源,在电子书市场已经有了很多的尝试,这些都将成为他们在接下来的竞争中的优势。而那些与之相反的企业,如果还不能迅速地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将可能在数字出版中失去自己的一席之地。

  四、电子书渠道寡头出现

  一直被渠道绑架前行的电子书市场,渠道寡头局面正在形成。

  以亚马逊、京东、当当为代表的电商渠道,尽管并没有迎来想象中的爆发,但凭借前在内容、技术和用户上的布局,已经成为电子书销售的重要力量。以QQ读书、掌阅为代表的移动阅读客户端,过去的一到两年里几乎已经垄断了移动渠道,无人可以挑战他们的地位和排名。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有用户有流量,也正在成为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若无意外,未来的电子书渠道寡头,必将从这三股力量中诞生。

  2016年,这些排名靠前的电子书渠道商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江湖地位,并有可能出现三到五个寡头渠道。新进入的渠道商以及一些中小型的渠道商要想再有大的作为,无论在资金投入还是内容获取上,都可能付出更大的代价。

  五、在线教育和电子书包仍需时日

  2015年,在线教育是数字出版市场上唯一能和IP相抗衡的热词之一。中文在线、全通教育等在国内股票市场上一骑绝尘般的狂飙,凭借的正是在线教育带来的无限想象力。

  但无论是前几年的电子书包,还是2015年的在线教育,目前都还只是停留在炒作概念的层面。国内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体制和特殊的出版机制如果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电子书包、在线教育都只能在表面或者在外围打转,不太可能真正深入教育的核心,更不可能从中分到最大的一块蛋糕。

  从长期来看,在线教育依然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且短期内很难盈利的产业,但其中不缺乏故事。所以可能还会有更多的企业进入,但也会有不少企业退出。最后能坚持下来的,要么是资本实力雄厚不计这点小钱得失,要么是在某方面有独到的资源积累。

  六、移动阅读继续高歌猛进。

  过去的两到三年时间里,移动阅读在读者阅读行为中的比例已经提升了不少,很多阅读平台的移动阅读收益比例已经占到了50%以上。2016年,这一比例还将继续保持上升态势。

  其实从最早的甲骨文、钟鼎文,到后来的竹简、锦帛、纸张,到现在的手机、电子阅读器,阅读一直是在朝着移动化的趋势发展。原因无他,便捷而已。进入所谓的“碎片化”阅读之后,移动阅读的趋势更加明显。2015年,微信也加入了移动阅读的阵营中来。这个当下最火热的移动应用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动移动阅读的发展,值得期待。2016年初,一直专注于移动阅读的掌阅获得了一亿美金的首轮融资,估值更是超过10亿美金。移动阅读的潜力可见一斑。

  但移动阅读的另一个趋势或许也将逐步呈现出来:市场重新洗牌。目前排名在前十的移动阅读APP,基本都已经名花有主,就连一直孤芳自赏排名第一的掌阅也开始拥抱资本市场。这些抱了大腿、有了干爹的移动阅读APP之间,与其他没有上榜的APP之间,注定了将有一场重新洗牌的过程。

  七、自媒体、自出版兴起

  2015年,以“逻辑思维”为代表的自媒体迅速崛起,并且凭借几本超级畅销书成为书业的成功营销典范;以当当为代表的多家平台也推出了自己的自出版计划。

  自媒体和自出版从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新的书业渠道和内容生产方式,但本质上他们并没有改变书业的生态环境。在现有的产业链条中,自媒体更像是一种营销工具而非销售渠道,最终的内容生产、物流配送依然离不开传统的书业架构;自出版更像是在买卖书号或者合作出版的更名,在原创网络文学领域已经成功实现的自出版概念放在传统的纸书出版中未必能够复制。

  2016年,出版业或许将出现更多的自媒体和自出版案例,但这些案例的兴起是否能够引领出版业的一种趋势,还有待观察。但这些案例对于数字出版的多形态发展是有借鉴意义的。

[时间:2016-01-06  来源:数字出版杂谈]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