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雾霾倒逼经济转型 别再当断不断了

雾霾经济转型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免会出现阵痛,而传统能源型发展模式表面上的高效益也容易让人心猿意马,但正如“权威人士”所称: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1月4日,《人民日报》刊发《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文,重点提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的“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读完洋洋几千字的报道,有一种引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只争朝夕的紧迫感。
 
  眼下,雾霾阴魂不散。元旦后首个工作日,南京市气象台发布2016年第一个霾橙色预警信号。雾霾肆虐之势,倒逼着地方尽快走上一条健康的经济发展路径。
 
  “寻找雾霾元凶”不断获得新知。去年4月,现代快报报道:南京雾霾元凶找到了,首要污染源是燃煤。据有关方面透露,南京工业比重较重,PM2.5源解析结果表明,第一污染源是工业排放,占46.4%。
 
  在南京的工业产业结构中,钢铁、水泥、电力等重工业占比较高,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都是形成PM2.5的重要来源。这既预示着工业污染治理刻不容缓,也发出了经济转型时不我待的信号。
 
  选择怎样的方式进行经济转型,是诸多城市面临的共同任务。
 
  当然,各个城市雾霾的元凶不尽相同。去年12月,环保部称,9城市找到雾霾元凶。这其中,石家庄、南京是燃煤,天津、上海、宁波分别是扬尘、流动源、工业生产。但毫无疑问,都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精神,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项工作重点应当怎么转变?”《人民日报》引述“权威人士”的观点:对不上的事不能再干,对得上的事要加把劲干,努力化大震为小震,积小胜为大胜。
 
 
  什么是“对不上的事”不言而喻。
 
  在新能源发展风生水起的今天,改变传统能源型发展模式,淘汰落后产能,无比重要。传统能源型企业,做出过巨大贡献,可也让公共环境受到伤害。到了算总账、寻出路的时候了。不能再浑浑噩噩地延宕下去,不能再用掉“煤渣”的成绩单来哄自己开心了。
 
  部分传统能源型企业的“涅槃”,只是静静转型的一个环节。
 
  在一些城市,化工围城现象多年欲解未解;一些城市引入“污染型”企业,不惜付出青山绿水被毁的代价。凡此种种,说明杂念太多、羁绊太多,唯有快刀斩乱麻,唯有勇敢抵御风险,唯有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正确方向,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难免会出现阵痛,而传统能源型发展模式表面上的高效益也容易让人心猿意马,但正如“权威人士”所称: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我们面临艰难抉择,但曾经出现过的“玫瑰红雾霾”告诉我们,其实已经没有退路。

[时间:2016-01-05  来源:现代快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