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淘宝,点开网店,1张颜色发黄、纤维粗糙的纸出现在屏幕之上。6尺大小1张,最高竟卖到18元,有时还一纸难求。
这“洛阳纸贵”的纸,名叫麻纸,是出产于甘肃东南部陇南市北端西和县的小尺幅土产纸张。三四十年前,寻常百姓之家,常用它包点心、烧纸钱,买不起书本的寒门子弟,也退而求其次,用麻纸来订作业本。随着工业化生产的大量廉价现代纸品的普及,并不光鲜的土产麻纸淡出“寻常百姓家”,不复有用武之地。
现在,麻纸竟然“复活”,并且如此叫座,究竟为何?
走进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的西高山乡一带,有两个人口不到700人的小村庄,这就是刘河、朱河两个祖辈相传造纸绝活的麻纸村。
已是隆冬天气,深山里有些阴冷,但50多岁的胡凤钰,仍在家门口的一潭略显浑浊的水中“捞”纸。他手持1个固定有细网的木框,在水中搅来搅去。几分钟后,他捞出木框,立在旁边1个台子上,轻轻一剥,从细网上便剥下来1张湿漉漉、半透明的纤维。不远处,1个小院是晾纸场,10多张麻纸绷在框中,正“晒”太阳,乍一看去,还以为是纱窗。
胡凤钰是刘河村的众多纸匠之一。忙完手中的活,他指着家后面密林丛生的高山说,西和麻纸说是麻纸,其实和麻没有多少关系,而是以构树皮为原料,所以也叫构皮纸。这种树似柳非柳,株干大多有十二三厘米粗。构树生长快,春天准备造纸原料时,将树枝砍下,很快树干上就能长出新枝,二至三年的枝是生产麻纸的最好原料。
每年春天,村民们剪来构树枝刮皮,树皮经过泡、蒸、踩、砸、切、抄等72道工序,最终变成麻纸。72道工序,纯手工制作,也无需添加其他化学成分。生产出来的麻纸素以纸色古朴、纸质柔韧、耐磨、手感绵滑、极富弹性、不褶皱、千年不朽,适宜传统书画装裱、裱褙糊垫、各种纸活工艺制作、包装等多种用途。这种麻纸创作的仿古书画作品效果是其他宣纸无法媲美的,因此也广泛誉为“西和宣纸”。
18元1张的西和麻纸,就出自胡凤钰的手中。他从10来岁就跟随父亲“捞”纸,也因此被认定为陇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和麻纸”的传承人。这两三年,胡凤钰做的麻纸卖得越来越火,家中一院房子是新盖的。他粗略一算,今年至少能挣20万元。
不过,在胡凤钰的记忆中,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刘河、朱河两个麻纸村做麻纸的人越来越少。又因两村位于深山之中外出不便、耕地稀少、收成不好,手艺人空怀祖传的绝技却一直受穷。
胡凤钰是两村百姓中不多的坚持年年“捞”纸的人,实际上多年来他也是坐困愁城。自打上世纪90年代起,每到年关临近,他才会做一百多刀、一刀百张左右的麻纸,背出山赶集,卖给人们过年时祭祖烧纸用。10多年前,一百来刀纸,只能卖几百元。“拿着这点钱,我置办一点糖、果,权作年货。”他说。
转机,首先来自于麻纸从普通土产民间生活用纸向高档书画专用纸的“华丽转身”:3年前,1根网线,有点意外地把山外的个性需求与山里的小众供给有效对接。西高山乡的驻村帮扶干部们,在乡政府代替两村百姓开起了多家“西和麻纸”网店。
自2013年底起,借助网店,土麻纸“身价”也不断抬升,成了书画市场众相追捧的高档书画纸。胡凤钰虽然不会上网,却因为电商扶贫和干部代办,也能接到天南海北的订单。
随着西和麻纸入驻网店热销,刘河、朱河两村许多手艺人重拾多年不用的家传绝技,开始造纸,朱河村的40户贫困户中,有21户报名参加了麻纸技术培训,加入麻纸艺人行列。产业链也在不断延长,两个村已出现专门剪构树枝、专门收购构树皮的“专业人士”。
“互联网+,把贫困地区的万山阻隔,变成了网络上的近在咫尺。”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说,电商扶贫,使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释放内生活力,找到新的可能性。陇南市政府统计,作为全国电商扶贫试点市,陇南市开办网店近8000家,截至11月底实现销售额24亿元。
[时间:2015-12-18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