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得新3D裸眼
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速放缓,需求下滑,国内包括钢铁、机械、有色金属等制造业一片哀鸿,业绩大幅下滑出现困境,制造业产能过剩等制约着行业健康发展。
不过,同样属于制造业的康得新(38.00, 0.00, 0.00%)却愈发显现出活力,成为持续高增长的明星企业,走出了一条不断创新、打造生态产业链路径,成为制造业高端化和国际化的最好例证。
近日,笔者对康得新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调研,发现康得新正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商务创新,提前布局优势产业,打造平台型生态链,不断提升企业的发展空间。
创新造就业绩增长神话
资料显示,康得新于2010年在中小板上市,主要从事高分子复合材料、功能膜材料、预涂膜、光学膜、光电新材料、印刷器材和包装器材的研发。
据了解,作为国内预涂膜和光学膜的龙头企业,目前康得新以先进高分子材料为核心,逐步形成了新兴材料产业、3D智能显示信息产业、新能源电动车三大业务板块。
其中,主营业务中的预涂膜和光学膜两大产业群,仍然是康得新“膜”帝国的基石。
在预涂膜板块,康得新拥有预涂膜产能4.4万吨/年,是全球领先的预涂膜生产企业,现有北京和江苏张家港两个预涂膜生产基地、泗水基材生产基地和杭州覆膜设备生产基地,构成了从基材到预涂膜再到覆膜机的预涂膜全产业链。
在光学膜板块,康得新现有光学膜产能2.4亿平/年,主要产品包括背光模组用光学膜、3D膜、隔热膜、硬化膜、匀光膜、保护贴等。其中4000万平产能是2011年建成的光学膜示范线;另外2亿平产能是2013年建成的张家港光学膜项目,该项目还配套了2.5万吨产能的PET光学膜基材,1万吨产能的保护膜和0.61万吨产能的UV固化黏合剂,至此公司形成了上下游一体化的光学薄膜产业集群,也成为国内第一家光学膜全产业链大规模生产制造企业。
根据公司最新非公开发行公告,康得新定增募集资金30亿元用于张家港1.02亿平光学膜二期,该项目配套2万吨产能的薄型光学级PET基膜,建设周期为两年,其中第二年为建设经营期。若顺利,2016年底便可逐步释放产能,届时公司的光学膜产能将进一步扩大至3.4亿平/年,将进一步巩固国内光学膜龙头地位。
“康得新产品不断调整升级创新,依靠预涂膜和光学膜产业群双轮驱动,这是公司业绩增长的稳定剂。”一位券商研究员对笔者表示。
上述研究员所言非虚,康得新董事长钟玉在一次券商策略会上也表示,公司的根本在于创新,时刻关注技术发展趋势,不断更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创新带来企业更高的附加值空间。
钟玉解释,康得新从上市前做包装的预涂膜,上市后做用在显示、装饰、汽车窗膜的光学膜,但随着产品结构调整,产品售价也实现质的飞跃。如预涂膜当时普通产品价格只有0.5元/平方米,但后续拓展的光学膜的价格则已经是几十元/平方米的数量级。
实际上,笔者了解到,单就预涂膜产品,康得新就相继推出了防划膜、数码膜、增粘膜、柔面膜等特种预涂膜产品,从而带动毛利率提高,推动业绩高增长。
在不断创新背后,康得新业绩自上市以来持续增长,市值从上市时的不到20亿元到突破600亿元大关,成为中小板的明星公司。
财报显示,康得新的营业收入从2008年不到2.6亿元快速增长至2014年的52.1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60%以上。
今年以来,在大多数制造业企业展现出业绩颓势的时候,康得新依然实现了逆势增长,在业内人士看来,康得新几乎成为一家没有成长天花板的公司。
今年前三季度,康得新实现营业收入52.2亿元,同比增长42.8%,实现营业利润12.1亿元,同比增长47.8%,净利润10.2亿元,同比增长46.7%。
“我们还走向石墨烯,碳纤维,我们这次增发做的是柔性材料,柔性材料涉及到柔性光伏、柔性电子、柔性照明,柔性显示,是全球的前沿科学,它具有更高的附加值,我们在这项技术上已经走向全球领先了。这些就是通过创新为企业带来了更高的利润空间。”钟玉对企业未来发展空间充满信心。
勇敢布局碳纤维
“只有过剩的产品,没有过剩的产业。”身处制造业的企业或许对这句话感触颇深,以钢铁业为例,螺纹钢等产品过剩严重,但国内高端精密仪器用特殊钢仍然需要从日本新日铁和德国蒂森克虏伯进口。
“从一片血海中杀出来,我们在进行新进高分子材料中高端发展过程中,发现一大片蓝海,有太多事情可做,有太多中高端产品我们根本还做不了,我们需要去发展高端产品,像以前预涂膜0.5元/平方米,现在我们的高端产品已经7元/平方米了。”康得新董事长钟玉对当下制造业发展颇有感触。
钟玉认为,需要审时度势,勇敢地往中高端尤其是前瞻性潜力巨大的领域布局,康得新布局碳纤维新领域正是希望往高端发展,赶超国外竞争对手。
资料显示,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高强度、高模量纤维的新型纤维材料。在业内,碳纤维有“外柔内刚”特性,质量比金属铝还轻却具有比钢铁还高的强度,且耐腐蚀、耐高温,被广泛应用绿色能源环保等领域。
不过,也正是因为碳纤维材料事关诸多敏感领域,国外对我国高端性能碳纤维技术和工艺装备实施垄断封锁,导致国内大量工业化生产低级别的如t300级碳纤维,而该级别碳纤维在国内又产能过剩严重,高端的碳纤维如t700高级版碳纤维无法满足国内需求,只能高价从国外进口。
“碳纤维这种节能环保,造福社会的高端材料,可以帮助中国工业崛起,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这就是康得新要做的事情。”钟玉希望打破国外高端级别碳纤维技术壁垒,实现碳纤维产品进口替代。
为此,康得新与其控股股东康得集团已经进行了长达5年的产业布局,康得新管理层还将打造光学膜产业链的经验借鉴到打造碳纤维产业链上来。
在技术方面,康得新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中心合作,具备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和成型加工的技术能力;其次,康得新与雷丁汽车公司合作,具备了汽车轻量化结构物设计的技术能力;
在市场拓展方面,康得新通过与北汽集团的战略合作,彻底打通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下游环节,和北汽集团一起开拓国内爆发式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形成了碳纤维材料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的整合。
一位券商研究员告诉笔者,未来汽车轻量化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进口替代的市场是千亿元级别的。目前,我国传统汽车市场销量约2000万辆,按5%的车辆用碳纤维材料,每辆使用100~200kg,那么每年的市场空间约8万~16万吨。而新能源汽车15年销售预计约10万辆,按30%车辆用碳纤维材料,每辆用100~200kg,那么每年市场空间约0.6万~1.2万吨。
“合计每年市场空间约8.6万~17.2万吨,按每吨碳纤维复合材料100万元计算,那么每年市场规模约860亿~1720亿元。”上述券商研究员表示。
裸眼3D成新引擎
如果说,预涂膜和光学膜以及适用于新能源汽车板的碳纤维是康得新的传统核心业务,那么裸眼3D业务则是康得新未来发展的新引擎。
业内人士认为,3D显示技术均基于人眼视差,目前种类繁多却也无外乎两类:要么在人眼端实现视差,要么在屏幕端制造视差。前者如3D眼镜,后者则是不需眼镜的裸眼3D成像技术。
长期以来佩戴眼镜或头盔的3D成像技术占据了主导,但这种技术舒适度较差,束缚了3D成像技术的应用,而裸眼3D技术不仅摘掉了眼镜和头盔,解决了舒适性问题,技术也更加成熟经济。
钟玉认为,裸眼3D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能有效解决消费者在视觉体验和场景应用方面的痛点,更加实用且具有观赏性,可见,裸眼3D技术取代3D眼镜已经成为行业的发趋势。
不过,在3D显示领域一直存在裸眼3D硬件技术、3D相关内容、和3D终端显示难平衡的问题,使得不少企业不敢轻易踏入,而康得新通过打造产业生态链的商务创新,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康得新的选择是,把软硬件一起做,打造全产业链和生态链。
在硬件方面,康得新通过自主研发已具备裸眼3D光学膜材料生产和技术开发工艺,并在今年3月通过与飞利浦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整合了飞利浦20余年开发的裸眼3D技术。康得新现已拥有裸眼3D类800余项专利。
在内容方面,康得新与国广东方等企业共同设立东方视界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互联网+3D内容产业平台。今年5月底,康得新在上海隆重举行了全球发布会,向包括三星、LG、华为、长虹在内的100多家国际国内品牌商发布一站式K3DX智能高清裸眼3D显示解决方案。
“康得新针对裸眼3D市场的布局,好比一只张翅的雄鹰,一翼是各光电显示器材的硬件生产商,另一翼是各裸眼3D内容提供商,居中的一体是在原有光电显示屏幕上实现裸眼3D显示,并拉动裸眼3D内容不断充实、发展的裸眼3D技术解决方案。”一位机构分析师表示。
实际上,康得新在裸眼3D领域持续发力,打造出了一个国内最强的“一体两翼”裸眼3D联盟,成为全球唯一整套裸眼3D专利持有者和裸眼3D全产业链制造商和服务提供商。
目前,康得新裸眼3D的主要收入来自为硬件生产商提供裸眼3D成套解决方案所获得的技术费用以及3D膜的销售收入。在可预见的未来,康得新控股的裸眼3D内容提供公司的内容服务收费,以及相关的裸眼3D拍摄器材销售也将为公司贡献收入。
业内人士认为,根据相关数据,201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约13亿台,加之LCD电视、平板电脑、LCD显示器和笔记本电脑合计出货量约7.76亿台,每台技术费用数百元不等,也将存在数百亿元的市场空间,且还有裸眼3D市场重要的户外媒体空间,包括公司合作的分众传媒、利亚德(22.880, 0.52, 2.33%)和行悦信息。
“展望未来,公司业务除了在裸眼3D、汽车窗膜等方面持续突破外、石墨烯、碳纤维等高分子材料领域亦有较大的想象空间,未来有望接棒膜材料业务成为公司业绩新的成长点。”一位券商研究员对笔者表示。
[时间:2015-12-15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