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2亿元“买停”污染背后的思考

污染

  关闭污染企业是地方政府治理环境污染时经常使用的“杀手锏”,政府整治污染企业的新闻时有耳闻。据《中国环境报》最新报道称,自2014年9月以来,东莞市共关闭53家污染较重的造纸企业,并为此财政支出9.92亿元。政府下大力气治理环境污染,应当为之叫好,不过在笔者看来,关闭污染企业实属政府的无奈之举。

  治理环境污染,政府有责任,企业更有责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需求和购买水平突飞猛进,各档次、各类别的商品都能找到合适的销售渠道。于是,一些瞄准农村或城市低端区域的商品市场逐渐繁荣,催生出大批浪费资源、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严重的小企业。这些小企业在市场生存期过后,本应该自觉进行转型升级,向规模化清洁生产迈进,然而部分企业不思进取,逃避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继续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走粗放型生产的老路,谋取自身私利,最后落得被迫关闭的下场。

  关闭污染企业虽于环境有利,但也有不利之处。首先,企业主容易产生不思进取的心理。自知逃脱不了被关闭的命运,有的企业主不愿意再投入资金进行转型升级改造,而是混日子、等关闭、拿补偿。其次,关闭企业投资巨大,以上述报道为例,仅关闭53家造纸企业就花费了9.92亿元财政款,平均1家约花费1872万元,这种花巨资关企业的行为本身也容易成为腐败与钱权交易的温床。再次,有的小企业在此地被关闭,企业主能拿到一笔数额不菲的补偿款,一转身,他就很有可能在另一个地方重起炉灶,再建一个小企业继续生产。

  印刷企业作为供应链的上游企业,同样面临着巨大的环保压力,但印刷企业与造纸企业有着本质的差别。印刷企业的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原辅材料,而不是工艺本身,这一点与造纸企业完全不同。造纸工艺中因打浆、干燥等工序会造成废水排量大、废水中有机物浓度高,排放时伴有恶臭气味,而且小型造纸企业常用的圆网、小型造纸机排放的污水量可能是长网、大型造纸机的30倍,因此直接关闭采用圆网、小型造纸机生产的企业是合理的治污手段。然而印刷企业生产的单位产品,使用1台价值200万元的印刷机或使用一台价值2000万元的印刷机,其排放的污染量并没有明显差别。也就是说,印刷过程中排放的污染量取决于所印刷的产品种类,而并不取决于所使用的设备。因此,治理环境污染不能像关闭小造纸企业那样关闭小印刷企业。

  笔者认为,印刷企业也好,造纸企业也罢,其实都应该通过“闭关”来提升企业自身的技术含量,减少污染物排放,做到清洁生产。“闭关”一词在此的含义是:企业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开发新技术或引进新技术,从材料配方到生产设备进行环保改造,实现转型升级,适应社会和市场的新要求。就一般情况而言,印刷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发展的投入是与企业规模成比例的。也就是说,企业的体量大,投入则大;企业的体量小,投入则小。因此,对于大量的中小企业来讲,这种投资都是可以负担得起的。可喜的是,在印刷行业,一个企业的技术改造模式可以很好地复制到另一个企业,只要在印刷行业中大力推广技术改造,进行“闭关”提升,全行业实现清洁环保生产则指日可待。

[时间:2015-12-07  作者:段华伟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黄品青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