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业或迎第三次换代?

中国出版第三次换代

  今年迄今为止唯一的现象级大书,非《秘密花园》莫属。这本书如此火爆,以至于正版的加印速度比不过盗版,甚至在众多跟风者的竞争之下仍然狂销,别说100万册,就是200万册也不在话下。

  就是这样一本书,再度撕裂了中国出版界。

  首先,十分明显地,虽然引进方挣到一大桶金,但却对其火爆程度准备不足,以至于上市三个月内被盗版抢去大量市场(一般来讲,正盗版市场比例至少是1 :1)。

  其次,它让更多的出版人困惑:一本96幅线体画组成的涂色书,凭什么啊?!前两天,我把这本畅销书给一位前辈过目,他悠悠道:“这,这算是一本书吗?”无言以对,无言以对啊,同志们。

  在此,我倒不是想为这本“书”辩护。(老实讲,我不太喜欢这本“书”,但也不至于像某书店那样公然拒卖。)我只是强烈地感到,中国出版界的换代运动已经进行了30年以上,现在居然又站在了临界点上。其标志就是:一厢是普通大众不分年龄地疯狂追捧,一厢是专业人士的不解和痛心。

  是的,在中国出版界,并不是第一次出现这种现象。粗略地看,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出版界共进行过两次换代运动。

  第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国有出版领域,“文革式”的左派全面退潮,换上来的是开明的计划经济干将。

  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出版界初步完成市场化转型,国有和民营经济双重释放活力,特别是在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的直接领导和助推下,中国出版业迎来100年来的最好时代。

  我1996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直接参与和见证了第二次换代,对第一次换代更多地是通过访问当事人和查阅史料间接了解。其间,有一个“矛盾”给我印象极深——换代较为困难。因为前后两代不仅是表层的不同,内核的相异,更是局部相对,甚至有时还是对抗。但是,大潮向前,局势使然,更主要的,乃需求使然。这需求不是别的,正是常说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现在,又到了这样的节点,我称之为第三次换代。换代的标志事件已经或多或少地显现出来。

  第一,国有大型出版企业核心人物换代。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老总们是国有企业的高级经理人,但也正因为是雇员,所以会有退休,即自然淘汰。我曾做过整整15年的书业记者,见证了太多国有出版社老总在职业生涯的巅峰期被“自然淘汰”,让人惋惜。更关键的是,他们是第二次换代期间涌现出的行业领袖,是转型期的英雄。老实讲,我并不认为接班者们不会进步,但是,综合内外因素,超越第二代将是一件难事。

  第二,中国出版业最为活跃的部分——民营大众出版企业已呈淡出趋势。它们中的巨头企业(就不点名了),或者转型文创产业(目前主要是电影业),或者干脆运作资本华丽转身,当然,也有的困难重重,前途未知。无论如何,从近两年的表现来看,它们都在淡出书业。在完成了15年以上的积累期之后,它们如此选择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传统纸书出版业附加值太低,数字出版又没有好的盈利模式。但是,它们留下巨大的被激活的市场需求,这些需求将被后来者瓜分,比如《秘密花园》的引进方——后浪公司这样的中型公司。

  总之,未来5-10年,中国出版业或将进入一个平稳时期,也是竞争更加激烈的时期。

[时间:2015-11-27  作者:冯威  来源:出版商务周报]

黄品青微站